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家樂成立50載 羅開光求長做長有

社會事

大家樂成立50載 羅開光求長做長有
社會事

社會事

大家樂成立50載 羅開光求長做長有

2018年12月07日 07:48 最後更新:09:28

羅開光加入大家樂集團已經三十六年。

今年是大家樂成立五十周年,加入集團三十六年的羅開光,兩年多前換上主席的身分,落手去管的公事少了,但勤力的態度未變,「勤力不是得個『做』字,還有勤力觀察、勤力聆聽。」羅開光做事要快,但不心急,就如過去管理層接班,都要兩三年部署,按部就班,因為他相信,企業要延續,就要懂得長跑,長跑講求的是節奏。於是,他做生意不求暴利,但求長做長有:「或者會比別人遲起步,但我們可以後來居上。」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羅開光在一九八二年加入大家樂,有份帶領集團走入新市鎮開荒、進軍機構飲食及學童午餐市場的發展歷程,業務與香港發展息息相關,最近更由兩位學者著書,找來多位老夥計,口述昔日種種軼事,書內有些情節,令羅開光又驚又喜。

其中一幕,於學童飯盒業務「活力午餐」開展初期發生,當日本港懸掛八號風球,多名工人未能上班,惟火炭廠房須準備翌日飯盒,人手不足。羅開光知悉事件後,想了一想,就決定馬上駕車到廠房幫手製作飯盒。他今日憶述事件,笑言當日的舉動或許是「幫倒忙」,但員工看在眼內,直至現在依然記得:「雖然我未必幫到手,但原來可以鼓勵員工士氣。」

經歷五十年的發展,大家樂已開得成行成市,但在品質與規模之間,羅開光毫不猶豫選擇前者。當年「活力午餐」的最大對手,是由同為羅氏家族羅開彌創立的「陽光一代」,眼見對手以量取勝,他堅持先做好品質,試行中央生產,再慢慢擴大規模。最終「陽光一代」於○九年退出學生飯盒市場,「活力午餐」則笑到最後。

不少人聽到「唔使急,最緊要快」這句說話,都會認為是一句廢話,但羅開光卻從中領悟到「節奏」這回事。大家樂集團以基層消費為核心業務,他形容,經營這門生意有如長跑:「我們一直留意市場動態,只要有長期需求,即使低利潤,即使市場上已有不少投資者,我們就會參與。」他有信心,遲到也好,落後也好,只要有實力,總有一日可以後來居上。

羅開光的「後勁」,除了在「活力午餐」一役獲得證明,主打機構飲食業務的「泛亞飲食」,也是一例。一九九○年,大家樂有意進軍市場,當時的競爭對手,全是國際企業:「試過有次我們一齊交標書,對手那一本,足足比我們厚十倍!」然而,這次的勝出者,卻是大家樂旗下的「泛亞飲食」:「口碑不是靠標書大本,是靠長跑。」

羅開光。

羅開光。

長跑家的精神,亦令羅開光不怕面對失敗。他從不忌諱在人前重提初次北上擴張的失敗經歷:「九七年因為不熟悉內地市場,輸得好慘,但我們堅持留住六間鋪,不完全撤出。」他待熟習市場做法後,轉守為攻,直至今日,內地分店共有一百間,位置剛好處於大灣區內,正好配合國策。

自一六年「坐正」成為集團主席後,羅開光的角色由過去的執行者變為監察者,亦由過去注重業務經營,到現在著力探索未來發展。擔任主席兩年多,他不斷北上交流,以摸索當地市場節奏,思考最佳的發展方向:「我現在的工作,主要在視野上,亦要感受市場脈搏。」

外界一直將同樣由羅氏家族建立的大快活,與大家樂比較,羅開光笑言,既為同業,比較一定會有:「但最重要是你怎樣面對競爭。」他不諱言,在香港創業面對的競爭極大,是企業家上佳的鍛煉場所。其父親羅騰祥五十三歲才自立門戶,創立大家樂的故事,一直鼓勵他繼續前進。昔日羅騰祥先生的格言是「創業不一定成功,但不創業就一定不會成功」。今日,領受這句格言多年的羅開光,決定再添幾筆:「企業家就是要不斷創新,但創新要成功,靠的是悟力及總結能力,懂得從錯誤中學習,累積經驗。」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兩宗有流行病學關連的食物中毒個案,共涉及4名兒童,4人曾經進食荃灣南豐中心2樓大家樂的食物,他們已經求醫,情況穩定。

大家樂。示意圖片

大家樂。示意圖片

首宗個案涉及一名6歲女童和一名10歲男童。他們上月31日在上址快餐店晚膳,約15小時後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及發燒等病徵。另一宗個案涉及兩名分別6歲和8歲的女童,她們同日晚上進食購自同一快餐店的外賣食物,約10至24小時後出現類似病徵。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大家樂。示意圖片

大家樂。示意圖片

中心調查顯示,4人曾進食的食物,包括肉醬意粉、薯角、粟米粒和啫喱等。當中兩人的糞便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沙門氏菌呈陽性反應。

大家樂。示意圖片

大家樂。示意圖片

中心已到該快餐店視察,並指示有關處所暫停出售相關食品及進行清洗消毒處所工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