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闢四海魚養殖區推動業界發展 產量或激增五倍

社會事

港闢四海魚養殖區推動業界發展 產量或激增五倍
社會事

社會事

港闢四海魚養殖區推動業界發展 產量或激增五倍

2019年02月11日 07:33 最後更新:09:01

漁護署打算出手幫助海漁養殖業發展。

去年本港海魚養殖業產量,達到只有八百五十公噸的新低,漁護署助理署長黎堅明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透露,隨養殖技術及環境改變,政府有意在黃竹角、外塔門、大鵬灣及蒲台島東南,新增四個魚類養殖區,並希望從中引入現代化的高科技外海養殖技術,從而增加產量,而政府亦會接受現有六個養殖區內新增魚排的申請。署方估計,以上養殖區投產後,本港生產的海魚或可大增五倍,而近年一些優質的品種,如白花魚、黃立倉及石蚌等,或有望大幅增加供應。

料四個養殖區投產後,本港生產的海魚或可大增五倍。漁護署圖片

料四個養殖區投產後,本港生產的海魚或可大增五倍。漁護署圖片

隨全球漁業資源日漸萎縮,漁業由捕撈轉型至養殖是大勢所趨。不過,本港去年九百多個魚排,只生產了約八百五十公噸活海魚,總值約七千一百萬元,較十年前約一千三百七十公噸大減近四成。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於九○年起,因海魚養殖業不受管制而嚴重影響水質,推行海魚養殖暫緩措施,不再發出新的魚排牌照。

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黎堅明(右)及高級漁業主任朱振華(左)。

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黎堅明(右)及高級漁業主任朱振華(左)。

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黎堅明接受訪問時表示,因應過去近三十年,養魚業的污染程度大為降低,飼養環境亦因署方在部分養殖區設置生物過濾器等措施,而有所改善。為了讓捕撈漁民可轉型發展及推動海魚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政府早前在完成先導計劃後,決定新增四個養殖區,令總數增至三十個。

新增四個養殖區分別位於黃竹角、外塔門、大鵬灣及蒲台島東南面水域,全都位於本港東面水域,當中大鵬灣及蒲台的環境承載力高達每年三千七百及一千噸;四區全部投產後,本港活魚產量最終或有機會大增近五倍。

漁護署早前舉行「2019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

漁護署早前舉行「2019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

署方表示,大鵬灣及蒲台水深適合設置現代化的高科技外海養殖設施,如可抗風,更耐用的深水網箱,以及智能化管理的半潛式桁架深水網箱。本報翻查過去政府文件,留意到申請人屆時如申請在上述養殖區的牌照,倘若在業務計劃中證明可引進市場需求較大或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又或可引進現代化管理方法,可獲優先考慮。

黎堅明亦表示,現有的長沙灣、澳背塘、深灣、榕樹凹、麻南笏及往灣六個現有養殖區,亦有足夠的環境承載力增加魚排數量,故有意擴大範圍,讓有意入行的人士提出申請。由於多年沒有發放牌照,他承認沒有數據顯示重發牌照後的需求,但過去每年都有近百宗轉讓牌照的紀錄,相信新措施可降低入門門檻,吸引新人及捕撈漁民發展,過去就有漁民成功轉營的例子。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年本港養殖海魚,質量較理想的品種包括可生產高價花膠的白花魚、石蚌、金頭鯛及黃立䱽等。黎表示,在產量增加後,可更大幅滿足本地對新鮮及優質海魚的需求,署方亦希望可朝多品種水產的方向發展,鼓勵魚排養其他高經濟價值的品種。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球黑臉琵鷺近7千隻 本港后海灣數目回升至375隻增兩成半

2024年04月19日 12:31 最後更新:14:57

今年全球黑臉琵鷺有6988隻,較去年略增355隻,按年升5.4%,當中在台灣的佔全球數量近6成,有4135隻,按年減少93隻,本港的后海灣回升至375隻,增加兩成半。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說,雖然結果顯示數字漸趨穩定,本港數字略為回升,但本港所佔全球比重正逐步下降,擔心新田科技城是30年來引致最大規模濕地破壞的發展項目,希望當局配合國家政策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

漁護署。 資料圖片

漁護署。 資料圖片

余日東說,翻查漁護署資料,新田一個魚塘曾錄得多達181隻黑臉琵鷺,佔本港發現數量近一半、全球族群逾2%,符合國際公約的重要濕地條件。他指出,閒置魚塘是具有生態價值而並非荒廢,並非毫無價值,促請當局重新審視填塘的必要性。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