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收藏逾百件逝者髮絲製遺物珍寶 澳男:喚起心底記憶與愛

大視野

收藏逾百件逝者髮絲製遺物珍寶 澳男:喚起心底記憶與愛
大視野

大視野

收藏逾百件逝者髮絲製遺物珍寶 澳男:喚起心底記憶與愛

2019年05月04日 20:51 最後更新:21:06

生活處處有洋蔥。

有些人收集汽車、馬克杯或體育紀念品。墨爾本男子Hayden Peters收集喪品遺物(mourning jewellery ),其中大部分是用死者的頭髮所製造而成的。

更多相片
Hayden Peters(網上圖片)

生活處處有洋蔥。

(網上圖片)

他的收藏品一共650件,從維多利亞時代的胸針到用維省金礦區的黃金所製的勿忘我小戒指都有。

(網上圖片)

Peters於少年時期就開始收集遺物,從一隻銀鉈錶和一條19世紀80年代父親送給他的頸鏈開始。他精打細算地生活、努力儲錢,以增加更多印像深刻的收藏品。他的收藏品包括一箱箱閃閃發光的鑲滿寶石的胸針、雕刻精美的戒指,以及放在一個特殊的溫控夾萬裡的豪華吊墜盒。

(網上圖片)

他說:「在生活中,我有一段時間變得對收集這些東西變得有些過度,我可能買了很多19世紀早期的飾品,然後我打開保險箱才發現我已經有很多這類藏品了,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但我太愛這些珠寶遺物了,我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來做這件事。」

(網上圖片)

Peters甚至把自己對遺物的熱愛變成了一項事業。他在三藩市(舊金山)、紐約和倫敦的展覽的票被搶購一空,Peters大多數時候都待在海外,在倫敦梅費爾區的Fellows Auctioneers和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座陵墓等地講述喪品遺物的歷史。

(網上圖片)

儘管Peters會被作品的做工所吸引,但他表示,每件遺物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後的故事。他說:「當我看到有一種遺物能喚起記憶和愛時,我會欣喜若狂。」

(網上圖片)

1998年他的哥哥Stuart死於流感後,Peters留了一綹頭髮來保存關於他哥哥的記憶。他說:「就我哥哥而言,他本有一頭充滿活力的黑髮,但幾乎染成了紅色。只要再看到他的頭髮,我記憶的閘門就會被打開。」

(設計圖片)

全球化、大眾消費主義,和攝影技術的興起使得這種慣例逐漸走向衰亡。Peters說:「在21世紀裡,以拍照方式去保存回憶變成主流。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19世紀流行的吊墜紀念盒沒有過時,它們只是被藏起來了。因為人們並不總是把它們掛在身上,所以它們也就不必適應時尚。這讓我覺得很感人,因為它們被戴在了心裡。」

(網上圖片)

Peters回憶起有幾次,他在一間珠寶店的後面等待時,聽到一位顧客要求把愛人的照片和一綹頭髮放進掛墜盒裡。他表示在聽到那些話後,他就覺得寄情於遺物中以懷念故人,珍視回憶是人類的本性。

(網上圖片)

儘管他非常愛惜自己的收藏品,但這些珠寶卻很難保養,濕度、細菌、溫度轉變,甚至人體皮膚上的天然酸性物質都會對珠寶構成威脅。於是,Peters計劃將自己收藏的大量喪品遺物捐贈給一間博物館。

Hayden Peters(網上圖片)

Hayden Peters(網上圖片)

他的收藏品一共650件,從維多利亞時代的胸針到用維省金礦區的黃金所製的勿忘我小戒指都有。

在擁有攝影技術之前,喪品遺物等通常都會作為生人懷念逝者的一個媒介,無論是放在夾萬裡作為家傳之寶,還是做成精致的編織手鏈,都是為了方便人們貼身拿著以作紀念。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Peters於少年時期就開始收集遺物,從一隻銀鉈錶和一條19世紀80年代父親送給他的頸鏈開始。他精打細算地生活、努力儲錢,以增加更多印像深刻的收藏品。他的收藏品包括一箱箱閃閃發光的鑲滿寶石的胸針、雕刻精美的戒指,以及放在一個特殊的溫控夾萬裡的豪華吊墜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他說:「在生活中,我有一段時間變得對收集這些東西變得有些過度,我可能買了很多19世紀早期的飾品,然後我打開保險箱才發現我已經有很多這類藏品了,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但我太愛這些珠寶遺物了,我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來做這件事。」

Peters估計,他大約花了1.5萬澳元買了一件喪服珠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Peters甚至把自己對遺物的熱愛變成了一項事業。他在三藩市(舊金山)、紐約和倫敦的展覽的票被搶購一空,Peters大多數時候都待在海外,在倫敦梅費爾區的Fellows Auctioneers和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座陵墓等地講述喪品遺物的歷史。

Peters表示在剛開始時,只要想到要圍繞死者發表有關遺物的演講,他就感到不安,因為他害怕會說出一些冒犯的話。然而,他發現一些前來聽演講的人實際上都有親人故去的,這是他們與逝者共度時光的一種更好的方式,而不只是留下鮮花,然後離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Peters會被作品的做工所吸引,但他表示,每件遺物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後的故事。他說:「當我看到有一種遺物能喚起記憶和愛時,我會欣喜若狂。」

他亦認為頭髮是「記憶的一種方式」,就像某種氣味或著香水味一樣,能喚起記憶。他說:「這是一種記憶觸發,是一種與那個人建立聯繫的觸覺方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1998年他的哥哥Stuart死於流感後,Peters留了一綹頭髮來保存關於他哥哥的記憶。他說:「就我哥哥而言,他本有一頭充滿活力的黑髮,但幾乎染成了紅色。只要再看到他的頭髮,我記憶的閘門就會被打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全球化、大眾消費主義,和攝影技術的興起使得這種慣例逐漸走向衰亡。Peters說:「在21世紀裡,以拍照方式去保存回憶變成主流。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19世紀流行的吊墜紀念盒沒有過時,它們只是被藏起來了。因為人們並不總是把它們掛在身上,所以它們也就不必適應時尚。這讓我覺得很感人,因為它們被戴在了心裡。」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Peters回憶起有幾次,他在一間珠寶店的後面等待時,聽到一位顧客要求把愛人的照片和一綹頭髮放進掛墜盒裡。他表示在聽到那些話後,他就覺得寄情於遺物中以懷念故人,珍視回憶是人類的本性。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他非常愛惜自己的收藏品,但這些珠寶卻很難保養,濕度、細菌、溫度轉變,甚至人體皮膚上的天然酸性物質都會對珠寶構成威脅。於是,Peters計劃將自己收藏的大量喪品遺物捐贈給一間博物館。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他說:「對我來說,它們就像孩子一樣,我覺得自己像在收集生命。如果你無法與別人分享,那麼擁有它又有什麼意義呢?」

往下看更多文章

悉心照料同村孤寡翁12年至對方病逝 內地男繼承北京5套房產終得善報

2024年04月25日 14:00 最後更新:14:57

內地一名善心男子照顧同村孤寡長者12年直至對方病逝,法院裁定他可繼承對方位於北京的5套房產。

示意圖

示意圖

男子照顧同村獨居老人12年

綜合內媒報導,北京順義一名劉姓男子於12年前肩負起照顧同村一名單身獨居老人阮大爺的責任,成為了他的「家人」。阮大爺於去年病逝後,留下5套房產,法院近期作出判決,確認由劉先生繼承房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老人一生未婚且膝下無子女僅剩幾名親戚

據悉,阮大爺於1930年出生,父母早逝,有四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年過9旬的他終身未婚且無子女,目前僅剩下二哥的兩個女兒和妹妹仍健在。

老人在社區的幫助下和男子簽訂扶養協議

2011年,孤苦伶仃的阮大爺向村委會尋求幫助,由於當時劉先生一家和阮大爺關係較好,因此在村委會的協助下,兩家簽署了《遺贈扶養協定》。協議寫明,「保證悉心照顧遺贈人,讓老人安度晚年至遺贈人阮大爺去世之前供給生活水準保持全村平均生活水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男子一家搬去和老人同住以更好照顧其日常生活

劉先生一家為了更好地照料阮大爺,選擇搬去和他同住,期間還錄製了老人的日常生活點滴。2023年3月,阮大爺的宅基地被納入拆遷計劃,獲得了5套安置房。同年10月,阮大爺因病去世,劉先生包攬了老人的喪葬事宜,還為他購買了墓地。

男子請求法院確認遺贈扶養協議的有效性

劉先生認為自己已履行扶養義務,於是將阮大爺的侄女和妹妹訴至法院,請求確認遺贈扶養協議的有效性,以便辦理房屋過戶。在審理期間,多位村民出庭作證,表示劉先生12年來確實是將阮大爺當成家人一樣悉心照料,讓對方在晚年生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法院判決男子有權繼承老人留下的房產

法官實地調查後得知,劉先生和阮大爺同住後,阮大爺的侄女和妹妹跟阮大爺之間的往來較少,而對方也坦言看望阮大爺的次數並不多。因此,順義法院近日對此案作出判決,確認《遺贈扶養協定》中的財產贈與及劉先生承擔的生養死葬義務均有效,判定劉先生有權繼承這5套房屋。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