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休息即怯於或抗拒休息的狀態,令休息成為壓力來源

近期發生青少年輕生個案,令大眾再次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突破機構於去年10月至12月,進行名為「『逆休息』文化與青少年倦怠」研究,以街頭訪問形式,成功訪問1221名10至29歲青少年,發現逾四成受訪者處於「逆休息(Anti-rest)」,即怯於或抗拒休息的狀態,令休息本末倒置地成為壓力來源。

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右一)指,社會對休息的錯誤觀念,令休息本末倒置地成為青少年的壓力來源。

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右一)指,社會對休息的錯誤觀念,令休息本末倒置地成為青少年的壓力來源。

研究亦指出,受訪者平均每天睡眠時數為6.6小時,較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低兩小時,但學習或工作時間則平均每天7.6小時;四成四受訪者因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指,長期處於倦怠狀態及逆休息狀態,會影響精神健康。

林俊杰又指,大部分人都認為休息是減壓良方,但社會對休息的錯誤觀念,如「勤有功,戲無益」,以及家長從小到大灌輸「不要玩,快溫習」的觀念,令青少年貶抑休息的價值,誤會休息等於浪費時間,故必須完成溫習、工作後才能休息。

中學文憑試應屆考生譚同學表示,雖然父母指她盡力而為即可,但因沒量化「盡力」的定義,而令她渴望「用盡每分每秒溫習」,而平均每天溫習12小時,「假如無法完成目標,就會感到無助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