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別關注發展地下城的配套問題。

政府上周建議在尖沙嘴九龍公園地底興建五層地下城,掀起社會各界討論地下空間,能否成香港土地不足的「救命符」。工程業界認同拓展地下空間有助增加土地,惟擔心地下城交通規劃不當,新增車流隨時堵塞馬路,若地面接駁出口不足,勢將削弱地下城的人流。外界期望以九龍公園為先例,把成功案例複製至包括銅鑼灣維園、灣仔修頓遊樂場等地,但建築界坦言,兩地段發展潛力遠不及九龍公園,規劃效益成疑,如不考慮地下空間發展的長遠配套,恐難締造更多地下城神話。

政府於2013年《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發展地下城概念。資料圖片

政府於2013年《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發展地下城概念。資料圖片

香港地少人多,除了填海造地,政府於一三年《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發展地下城概念,擬定尖沙嘴九龍公園、銅鑼灣維園、香港大球場等十二個選址。地下空間發展討論多時,政府上周再提出具體建議,優先發展九龍公園地底,興建五層地下城,用作餐飲、零售、泊車及社區設施之用。業界認為在本港興建地下城,工程技術不成問題,但必須長遠規劃相關配套,方可紓緩交通擠塞、帶動人流。

前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表示,關注空間規劃上未有連接海港城及中港城等主要工商地點,「若開通不到那條路徑,斷開的道路將影響引流作用,人流還是會回到地面,日本地下街之所以成功,正因為通路出口四通八達。」

建築界擔心改建後有交通配套問題。

建築界擔心改建後有交通配套問題。

前土力工程處處長陳健碩認為,連接出口直接駁到愈多商業地帶對分流更有利,不然會降低遊人使用意欲,與此同時,尖沙嘴一帶有不少宴會場地,晚間泊車需求高,故拓建停車場須做好車流量評估,否則有機會導致車龍排隊堵路。

現階段的九龍公園地下城諮詢方案,除了分流地面人流的成效存疑,港大建築系退休副教授張國斌更指出,方案未有長遠考慮尖沙嘴至西九龍一帶的交通發展,「方案擬建的多個接駁口,只接通九龍公園外圍道路,未有連接尖沙嘴碼頭及西九文化區,未用盡地下城的地理優勢。」他指,現時從尖沙嘴通往西九文化區極度不便,須趁機規劃相關配套以提升可達度,「在公園地下開設行人隧道,加裝雙向電動運輸帶連接尖沙嘴港鐵站及廣東道,並在廣東道地面興建行人天橋,可大大縮短步行時間。」

在商業、泊車及社區設施等用途之外,張國斌認為,地下城日後可發展成交通樞紐,應預留更多空間作日後發展,「公園附近已有港鐵站出口,假如尖沙嘴碼頭巴士站搬到地下城,將更方便市民及遊客,另外亦能在地下空間疏導地面的交通擠塞問題。」

政府擬在九龍公園興建地下城。

政府擬在九龍公園興建地下城。

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認同,發展地下城前要經過諮詢、審議等程序,連同興建的時間,估計最快十年後才正式運作,「規劃不能只看當前需要,亦要考慮十年、二十年後的情況,有甚麼設施切恰當區需求之餘,亦不會衍生交通擠塞、空氣污染等問題。」

油尖旺區議員關秀玲表示,尖沙嘴區內社區設施欠奉,唯一的街坊福利會租金高昂,不少法團都要跨區開業主大會,「最近的已是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但本身需要服務油麻地及佐敦的居民,不少尖沙嘴居民要到屯門、荃灣開業主會。」她認為,地下城不應側重於零售、餐飲,反而應首先解決區內問題。不過,張國斌認為,如政府日後將地下城的商業收益用作維修及營運用途,達致公私合營的長遠效益。

縱然各界對現有地下城規劃有異議,惟陳沐文指出,九龍公園地底為空置已久的防空洞,有利發展地下空間。然而,以往政府建議於銅鑼灣維園、灣仔修頓遊樂場發展地下空間的構想,工程業界坦言限制多多,恐怕九龍公園地下城即使成功,其他地區難以複製。

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坦言,維園地下發展潛力遠不及九龍公園,因維園並非位於人流最旺的地段,該址跟崇光百貨所在的東角中心、人頭湧湧的時代廣場等購物點均有一段距離,「去到維園已經很靜,很少遊人過去。」他認為,引導公眾前往維園地下城有一定困難,加上附近交通配套早已「逼爆」,很難再覓新空間規劃車站,「尖東站人流少,亦因欠缺點對點交通,維園一帶若要增加交通配套更令人頭痛。」

政府亦有考慮在維園興建地下城。

政府亦有考慮在維園興建地下城。

陳健碩稱,銅鑼灣至天后的地下空間遠離核心旺區,發展該處未有太大價值,反觀政府曾建議打通崇光百貨和前興利中心(現為希慎廣場)的地底通道,此方案的建造價值更高。惟劉勵超認為,當局雖一度期望以該通道紓緩軒尼詩道的交通問題,最終遭附近業主反對而擱置計畫,「興建地下通道出入口,工程會影響地面商廈,如果日後要落實興建地下城,政府或須出錢收地解決問題。」

發展修頓遊樂場地下空間,除了工程期間臨時關閉場地可能遭街坊反對,陳沐文又關注該場地空間細,就算發展多層空間,所得樓面面積亦非常有限。倪學仁則說,附近無適合連接的購物商物,更跟區內景點如北帝古廟、金紫荊廣場相距甚遠,可料該址對遊客吸引力有限。他估計,地下劃為體育中心等社區設施,始能吸引用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