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認識海洋普查「魚口」 佘國豪教「揀魚擇食」

社會事

認識海洋普查「魚口」 佘國豪教「揀魚擇食」
社會事

社會事

認識海洋普查「魚口」 佘國豪教「揀魚擇食」

2019年07月06日 11:50 最後更新:12:19

魚不止是食物,更是需要好好愛惜的動物。

「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比起宇宙還要少。」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佘國豪深知,海底下的寶藏一直被忽略,昔日跟公眾談及海洋,不少人總會想起海鮮,讓他這位海洋保育者倍覺無奈。作為土生土長的港人,他自覺有責守護這片大海,故過去五年找義工幫忙進行「魚口普查」,用數據證明海岸生態價值;旁人以為保育者跟漁民、海味商身分對立,佘國豪卻敢於打破隔閡,講解「揀魚擇食」的重要性。在他眼中,魚不止是食物,更是需要好好愛惜的動物。

香港的海岸於南中國海佔幅不過百分之零點零五,卻擁有南海超過兩成六的海洋生物資源,這個數字令佘國豪引以為傲,惟國際上的海洋生物研究員對這片汪海的認識不多,權威魚類資料庫Fish Base上記載的南海魚類資料乏善可陳,照片有不少是死魚,「香港海洋一直被忽略,昔日我們是漁村,如今無人理會,各國投放大量資源探索太空,但少人有興趣研究海洋,難怪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比起宇宙還要少。」

夥義工東面海域「數魚」

若要追溯本港的海洋生物檔案,最早於六十年代有學者著書記載,但此後留白多年,直到二千年始再有港大師生進行追蹤,一三年亦有另一本海洋生物相關書籍出版。海洋生態於這些年不知走過多少個周期,但若有人問佘國豪珊瑚魚種類、數目到底經歷了甚麼變化,他也無法給出一個答案,「我們很需要基綫資料為環評、學術研究提供數據。」

佘國豪因此於一四年開展「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過去五年跟逾百名潛水員義工,曾於東面海域五十多個地點「數魚」,記錄了近四百個珊瑚魚品種,有二十二個品種從未在港有記錄,另有三個是今年新發現,所有蒐集到的資料已上載到其調查網站,可供公眾查閱。他坦言,有了這些數據,始可避免大埔龍尾泳灘發展般,先有工程再做環評調查,「魚也擁有私隱,網頁不公開牠們的所在位置,但日後環評顧問公司能跟我們索取資料。」

港人冷待海洋只愛嘗鮮

在港進行海洋生物研究,佘國豪遇到的困難不少,他試過於碼頭附近指定水域做調查,被釣魚者以粗口「問候」,指責研究團隊趕走魚群,亦因在港進行海洋生物研究,見死魚多過見活物,讓他們一直難以爭得本地贊助或研究基金,須靠申請國際研究經費支持其工作,但他認為,港人冷待海洋的心態,始是BLOOM推展海洋保育工作步履維艱的原因。

「有人問我哪款三文魚最好吃,他們不覺得海洋生物須保護。」談及此話,佘國豪總是一臉無奈,雖然口中說理解港人對海鮮的熱愛,惟始終難掩失落之情。他於BLOOM從事海洋生物研究十年,早年進行公眾教育講座時,港人對海洋的第一印象確實離不開「吃」,「東南亞有五成海味雜貨都入口香港,我們是個很大的集散地,故以往做研究我亦從此處着手。」

海岸保護區需增加

本港有四成陸地為郊野公園,劃為保護區的海岸則少於百分之二點五,佘國豪一直堅信,此數字有必要增加,「潛水找魚很似捉精靈,你永遠不知當日遇到哪種魚,我常常叫人盡早潛水去看看海底世界,有些地方我早年去過,如今已經再無大魚了。」他難忘於斐濟潛水,當地的石斑魚完全不怕人,潛水員能夠游得很近,見證牠們產卵,同時又有鯊魚群在旁守候,預備隨時偷襲,「大自然很奇妙,沒人擾亂的魚連人類是甚麼都不知道。」

佘國豪自小愛好看紀錄片,對動物很感興趣,本科於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入讀環境科學,其後回流港大修讀海洋生物碩士,當時他眼見港大三位海洋生物研究員均為外籍人士,使他自覺有必要加入保護香港大海的行列。剛好BLOOM同年在港設立分部,讓他更決心留港從事相關研究,「澳洲大堡礁的海洋研究較多落海對魚,在港面對死魚、跟進貿易居多……但自己地方都未做好,我為何要去搞別人的海?」

不必跟漁民海味商對立

為減港人食用魚翅,佘國豪去跟酒店協會解釋魚翅貿易的問題,近期又協助香港海關跟外國大學合作,研究魚翅基因快速檢測儀,防止非法入口來自瀕危鯊魚的魚翅。近年向魚翅說不的行動漸見成效,港人對割鯊取翅的認知漸增,讓他尤其感觸,「早年我一家人上酒家吃飯說要取消魚翅,要聲稱我們對魚翅敏感才會不被勸說吃翅,如今酒家經理明白是為了環保。」

帶着研究員的身分,佘國豪不必跟漁民、海味商對立,反而可以有傾有講,漁民最熟悉海洋,能帶他尋訪魚類出沒地,海味商亦跟其分享來貨情況,「我們不是反對所有買賣,而是主張『揀魚擇食』,鼓勵市民購買環保海鮮。」近年國際首度有聲音提出把海參劃入瀕危物種,料成為他的下一道保育考題,「海參的形象不及鯊魚般搶眼,黑鼆鼆並不討喜,相關研究也非常少,我需周圍八卦再向人請教。」

這些年佘國豪於保育工作時,見證港人對大海的看法有改變,如今以「海鮮」代表大海的人漸漸減少,他展望下個十年,冀更多公眾人士參與保育,「我希望人們能夠明白魚不止是食物,更是動物。」

盼獲公眾支援 參與「全民認魚」

BLOOM是只有兩位全職職員的蚊型NGO,佘國豪盼獲港人支援,公眾除可捐錢支持海洋研究,改善自身的生活習慣亦是對其保育工作的支持。

佘國豪指,海底不時拾獲垃圾,當中以膠袋、膠樽居多,公眾亦應注意遊艇上淋浴設施直出大海,故「船P」後使用洗頭水也會污染海洋。他不會要求所有人「食素救地球」,但認為公眾至少可依照環保海鮮指引,下載相關應用程式,購買環保海鮮進食,「停一停諗一諗已經可以幫到大海。」

另外,佘國豪盼公眾參與「全民認魚」調查工作,長遠助建科學資料庫。他讀海洋生物碩士前,同樣對海底世界毫無認知,但事事「八卦」助他更快掌握海底生態,為了解本港海洋生態,早年他不時上船觀察漁民捉魚,通過聊天問魚類知識,同時又拿着珊瑚魚書籍到金魚街,對書背熟本港常見品種的魚,「下次再去就不帶書,考自己記到多少款魚,直至熟習為止。」

往下看更多文章

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研究 發展局﹕不縱容「先破壞、後發展」行為

2024年01月18日 22:56 最後更新:23:41

漁護署正就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研究的第二部分作公眾諮詢。發展局指,政府致力保護自然環境,不會縱容「先破壞、後發展」的行為。

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圖片

長春社聯同綠色和平發表關於北部都會區內濕地破壞的研究報告,指出區內計劃納入規劃的濕地中,最少78.7公頃遭破壞。蠔殼圍的濕地破壞情況,佔保育公圍擬議範圍超過一成,其次為新田。

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圖片

發展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團體指稱約78.7公頃,共35個地點的濕地遭到破壞,由於時間關係未有機會逐一查核情況,未能在今天作出回應,但規劃署會盡快跟進。局方強調,政府致力保護鄉村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別是具生態價值的地區,絕不會縱容「先破壞、後發展」的行為。規劃監督即規劃署署長,一直根據《城市規劃條例》賦予的權力就違例發展進行執管。署方對位於或鄰近生態易受影響地區、具重要生態價值地區和自然保育地帶的違例發展,均會優先處理。

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圖片

就新田科技城方面,發展局表示,有關建議發展範圍經過小心研究,620多公頃的建議總發展面積中,有151公頃以地域計座落於「濕地保育區」、97公頃座落於「濕地緩衝區」,實際上約六成四已經是棕地和已填平的魚塘等。餘下的魚塘建議填平作發展,當中一半已沒有養殖活動甚至已荒廢多年。而新田科技城屬《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指定工程項目,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程序。

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圖片

另外,環境及生態局回應說,第二部分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公眾及持份者對可行性研究下初步建議的意見,預計可行性研究將於今年上半年完成。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後,政府將於下半年開展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下階段的詳細研究,預計最快可於2026/2027年度開展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建設工程,並爭取在2031年完成第一期的工程。目標是整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於新田科技城暫定於2039年全面運作前或同期落成。

漁護署圖片

漁護署圖片

政府會因應規劃及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經驗,適時檢視其他擬議濕地保育公園的研究工作,但不代表只會於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落成後,才跟進其他濕地保育公園的工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