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全城渣馬,準備好了嗎?

政事

全城渣馬,準備好了嗎?
政事

政事

全城渣馬,準備好了嗎?

2015年01月26日 22:11 最後更新:01月27日 08:33

香港運動真是死得人多,對上一個星期日有60歲退休商人行山命喪大嶼山摩天崖,上周日又有一名45歲女教師在西貢大浪西灣燕子岩行山時失足墮海致命,另外渣打馬拉松有兩個跑手出事危殆,其中一名24歲見習工程師延至今天不治,這些死亡事件,是天意難違,還是有人為因素?  

馬拉松賽事出意外,不獨香港如此。最出名的意外是美國馬拉松名將里安‧謝伊(Ryan Shay),在2007年的美國奧運選拔賽中,28歲的謝伊突然暈倒心跳驟停,後經搶救無效死亡。馬拉松賽事的風險,漸為世人所注意。

就馬拉松的死亡率問題,香港的渣打馬拉松包括全馬、半馬和10公里賽,對較短賽事的研究很少,但就全馬而言,一項1996年的研究指全馬跑手的死亡率是5萬份之1,由於死亡率低,所以對運動員做心臟檢查沒有必要。另一個近期一點的研究話全馬跑手的死亡率約有15萬份之1,估計是近年賽會安排改善、跑手對預防出事的意識及急救方式改進有關。若以15萬分1的全馬死亡率,香港7.3萬人參加包括全馬、半馬和10公里賽事,死亡率略嫌過高。

跑手多數在賽事近尾段出事,因為他們在近尾聲時會逼得自己較緊,所以容易出事。跑手出事的病狀主要是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如果跑手是低於35歲,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引致。而35歲以上較年長的跑手就主要因為動脈阻塞(artery blockage)。

今次出事的24歲跑手是首次參加10公里賽,他是否缺乏鍛煉就參賽是普遍關注的問題,有研究指出長期缺乏鍛煉的人在運動時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比經常鍛煉的人高50倍。所以缺乏運動貿然參賽可能是出事的原因,賽會認為難要求這麼多參賽者做體檢可以理解,但應該更廣泛教育參賽者至少有多長鍛練才可參賽,可以減少因準備不足而出事的個案。

更大問題是出事時的急救。2012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一個名為 RACER 的馬拉松研究(詳細報告見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6468),負責撰寫報告的心臟科專家Aaron Baggish本身也是馬拉松跑手(個人紀錄 2小時49分),佢建議所有跑手都學心外壓急救:(CPR,影片請看:)

 

有跑手因為心臟驟停而暈倒時,最有可能救到他的是身旁的跑手。公路賽已是最安全的馬拉松,因為有其他跑手可以為出事者急救,而附近又有救護員有更專業的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可快速救治。

心臟驟停會否導致死亡,絕對關乎救助速度,事發後每遲1分鐘急救,生存率減少7至10%,出事後4至6分鐘若無急救,開始腦損害,死亡危機開始出現。出事10分鐘後,已很難有得救了。所以患者倒地時馬上被發現兼有人報警,在1分鐘內有人做到心外壓復甦法,然後很快有心臟去顫器施救,會大大增加存活率。美國鼓勵未受專業訓練者用心外壓復甦法,雖然此法恢復的心跳不規則,但可以一直施救直至心臟去顫器到場施救,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從《巴士的報》拍得的照片所見,24歲跑手倒在地上,有兩個不像救護員的制服人員用心外壓為出事者施救,不見他們使用心臟去顫器。若然事發時其他跑手可以先施心外壓,而在3分鐘內有心臟去顫器到場施救,結果或可改寫。

試想若跑手都懂得用心外壓為出事者施救,加上有成百上千的心臟去顫器沿途待命,致命事件或可避免。我們話全城渣馬時,從跑手到賽會,到底準備好了沒有?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陳茂波於「殿堂盃」奪亞軍 稱馬拉松展示香港城市活力

2024年01月21日 21:06 最後更新:21:09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嘉賓跑手」身份參加今早的香港馬拉松「領袖盃」,並在「殿堂盃」賽事奪得亞軍,冠軍和季軍就分別是吳光正和陳振彬,他形容對賽果喜出望外。

陳茂波FB圖片

陳茂波FB圖片

陳茂波在社交網頁表示,香港馬拉松是本港大型體育盛事之一,跑手一早精神抖擻,在比賽路上提步直前,人氣鼎盛。沿途市民的打氣、歡呼聲相當熱鬧,充分展示香港的城市活力。

「領袖盃」闊別五年今屆再度舉行,有政商領袖參與,全長約兩公里。

陳茂波FB圖片

陳茂波FB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