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了解聽障小朋友需要甚麼,我們很放心。」、「女兒學識手語後,回家還自信地教爸媽。」這些都是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學生的家長心聲,他們欣慰地訴說著孩子的學習點滴。校內的聾童及健聽孩子都受惠於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懂得口手並用來溝通,學習更多元化,提高了學習成效。

在上學日的早晨,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的操場上站滿學生,個個跳跳紮跟著老師做早操,動動身鍛鍊身體,打起精神迎接一天課堂。課堂及活動內容相當充實,上課有得聽故事學生字,也有律動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孩子間的互動交流不再只限於口語,還多了手語表達,打破聾童及健聽孩子之間的障礙,大家得到相等的學習機會,臉上掛著一樣的快樂笑容。

更多相片

「老師了解聽障小朋友需要甚麼,我們很放心。」、「女兒學識手語後,回家還自信地教爸媽。」這些都是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學生的家長心聲,他們欣慰地訴說著孩子的學習點滴。校內的聾童及健聽孩子都受惠於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懂得口手並用來溝通,學習更多元化,提高了學習成效。

在上學日的早晨,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的操場上站滿學生,個個跳跳紮跟著老師做早操,動動身鍛鍊身體,打起精神迎接一天課堂。課堂及活動內容相當充實,上課有得聽故事學生字,也有律動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孩子間的互動交流不再只限於口語,還多了手語表達,打破聾童及健聽孩子之間的障礙,大家得到相等的學習機會,臉上掛著一樣的快樂笑容。

有以上的快樂共融學習畫面,全因銀娛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於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開展為期三年半的《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分別安排聾童入讀澳門實施融合教育的一間托兒所和一所幼稚園。每班每年最多招收5名聾童,與其他健聽學生一起上堂,同時接受口語和手語授課。

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班上有2位班主任及2位聾人助教,他們都接受過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專業培訓,無論上堂或進行活動,他們會分別用口語再輔以手語教授學生,全面照顧聾童及健聽孩子的學習需要。

林素嫻坦言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有很大挑戰,但一切都值得。

班主任林素嫻形容是一個大挑戰,因為班上大小事都要花盡心思照顧聾童的需要,「我們會構思小朋友的坐位安排,讓聾童分散與健聽孩子坐在一起多相處;課室裡的教具、玩具等擺放的位置,也增添色彩,讓孩子不用靠耳聽指令也容易分辨;教學上在視覺方面下功夫,例如畫一些圖卡,提高聾童的學習成效。」

聾人助教邱惠敏與口語授課的班主任合作無間。

為確保手語雙語教學順暢,班主任每日要與聾人助教商量翌日教學內容,例如要教一個故事,須提前告訴助教有關故事內容及重點,事前良好的溝通及備課,能方便助教上課時做的手語跟得上班主任口語授課的內容。聾人助教邱惠敏說:「課堂前,我會教健聽老師怎樣用手語表達課本上的詞彙;當課堂開始,健聽老師會以口語授課, 我負責手語部份,我會拍拍她的肩膊, 提醒她要互望,說話速度亦要慢一點,雙方需要合作。」

林老師坦言,比起一般學生的課堂,如今要花多一至兩倍時間備課,但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她堅定地說「很值得!」

聾童家長盧太讚賞幼稚園的老師有足夠培訓照顧聾童的學習需要。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有助聾童大大改善語言、學習及待人接物,並能從小與其他健聽學生共同在融合教室接受教育,獲得聾童家長的正面評價。盧太說:「其他學校不一定有這樣的師資條件去培訓聾童 ,這間學校有向老師說過聽障小朋友需要甚麼、要注意甚麼,所以我很放心。」黃先生則指,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可以彌補老師用口語時,兒子錯過了或聽不到的訊息,能透過助教的手語吸收訊息;又認為健聽小朋友從小學習手語,就不會有歧視眼光,大家是平等的。

健聽學童家長陳先生欣喜女兒學手語後,學習也變得積極。

而健聽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口語和手語學習,也豐富了其語言環境,促進雙語發展,提高學習成果。健聽學童家長陳先生大讚女兒的學習動機積極了,「她學懂手語後,回家會教爸媽這方面的知識,例如『早晨』等簡單語句的手語,她覺得很自豪,也讓她多運用大腦,對腦部發育有大幫助。」

幼稚園副校長鮑少娟表示,《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意義重大,指澳門的弱聽或聾人比例雖然不多,但一群失聰的小朋友有需要進入主流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因此會從多方面配合計劃在校推行,包括了解小朋友的狀況、老師的困難,經常檢視教學有否需要作調整,校內SEN(特殊教育需要)團隊也會觀察聾童的需要,按情況增加資源支援。

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副校長鮑少娟稱會不斷優化共融教學。

鮑少娟說:「我們的老師認同這個手語雙語教育計劃是好的、是有意義的、值得的,我們覺得眼前的困難可以應付,可以一邊學一邊做,不斷做、不斷去優化。」

為了檢視計劃的推展情況,中大的專家團隊與校方每月定期會面討論,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援前線老師,從而優化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讓聾童及健聽孩子一起愉快學習。

有以上的快樂共融學習畫面,全因銀娛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於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開展為期三年半的《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分別安排聾童入讀澳門實施融合教育的一間托兒所和一所幼稚園。每班每年最多招收5名聾童,與其他健聽學生一起上堂,同時接受口語和手語授課。

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班上有2位班主任及2位聾人助教,他們都接受過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專業培訓,無論上堂或進行活動,他們會分別用口語再輔以手語教授學生,全面照顧聾童及健聽孩子的學習需要。

班主任林素嫻形容是一個大挑戰,因為班上大小事都要花盡心思照顧聾童的需要,「我們會構思小朋友的坐位安排,讓聾童分散與健聽孩子坐在一起多相處;課室裡的教具、玩具等擺放的位置,也增添色彩,讓孩子不用靠耳聽指令也容易分辨;教學上在視覺方面下功夫,例如畫一些圖卡,提高聾童的學習成效。」

林素嫻坦言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有很大挑戰,但一切都值得。

林素嫻坦言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有很大挑戰,但一切都值得。

為確保手語雙語教學順暢,班主任每日要與聾人助教商量翌日教學內容,例如要教一個故事,須提前告訴助教有關故事內容及重點,事前良好的溝通及備課,能方便助教上課時做的手語跟得上班主任口語授課的內容。聾人助教邱惠敏說:「課堂前,我會教健聽老師怎樣用手語表達課本上的詞彙;當課堂開始,健聽老師會以口語授課, 我負責手語部份,我會拍拍她的肩膊, 提醒她要互望,說話速度亦要慢一點,雙方需要合作。」

聾人助教邱惠敏與口語授課的班主任合作無間。

聾人助教邱惠敏與口語授課的班主任合作無間。

林老師坦言,比起一般學生的課堂,如今要花多一至兩倍時間備課,但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她堅定地說「很值得!」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有助聾童大大改善語言、學習及待人接物,並能從小與其他健聽學生共同在融合教室接受教育,獲得聾童家長的正面評價。盧太說:「其他學校不一定有這樣的師資條件去培訓聾童 ,這間學校有向老師說過聽障小朋友需要甚麼、要注意甚麼,所以我很放心。」黃先生則指,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可以彌補老師用口語時,兒子錯過了或聽不到的訊息,能透過助教的手語吸收訊息;又認為健聽小朋友從小學習手語,就不會有歧視眼光,大家是平等的。

聾童家長盧太讚賞幼稚園的老師有足夠培訓照顧聾童的學習需要。

聾童家長盧太讚賞幼稚園的老師有足夠培訓照顧聾童的學習需要。

而健聽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口語和手語學習,也豐富了其語言環境,促進雙語發展,提高學習成果。健聽學童家長陳先生大讚女兒的學習動機積極了,「她學懂手語後,回家會教爸媽這方面的知識,例如『早晨』等簡單語句的手語,她覺得很自豪,也讓她多運用大腦,對腦部發育有大幫助。」

健聽學童家長陳先生欣喜女兒學手語後,學習也變得積極。

健聽學童家長陳先生欣喜女兒學手語後,學習也變得積極。

幼稚園副校長鮑少娟表示,《銀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先導計劃》意義重大,指澳門的弱聽或聾人比例雖然不多,但一群失聰的小朋友有需要進入主流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因此會從多方面配合計劃在校推行,包括了解小朋友的狀況、老師的困難,經常檢視教學有否需要作調整,校內SEN(特殊教育需要)團隊也會觀察聾童的需要,按情況增加資源支援。

鮑少娟說:「我們的老師認同這個手語雙語教育計劃是好的、是有意義的、值得的,我們覺得眼前的困難可以應付,可以一邊學一邊做,不斷做、不斷去優化。」

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副校長鮑少娟稱會不斷優化共融教學。

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幼稚園副校長鮑少娟稱會不斷優化共融教學。

為了檢視計劃的推展情況,中大的專家團隊與校方每月定期會面討論,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援前線老師,從而優化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讓聾童及健聽孩子一起愉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