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灣區人才流動:突破稅制薪酬等多方制約是關鍵

大灣區

大灣區人才流動:突破稅制薪酬等多方制約是關鍵
大灣區

大灣區

大灣區人才流動:突破稅制薪酬等多方制約是關鍵

2019年11月18日 19:29

(原標題:大灣區人才流動:突破稅制薪酬等多方制約是關鍵)

「我今天上班又花了2個小時,黑衣人不斷阻礙我們上班出行,港鐵都停運了,大家只能坐巴士,路上不斷遇到各種路障,好在還是安全抵達公司。」在中環某券商任職的顏先生向證券時報記者抱怨。

目前香港局勢越發緊張,11月13日香港教育局發佈通知,全港學校於14日停課以策安全。然而即便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記者對多位香港本地人進行了採訪,問及是否有考慮來大灣區內的城市工作,畢竟這些都是距離香港最近的內地城市,但大部分人表示不會來內地工作。

而在記者對多位港人及澳門本地人採訪對話中發現,掣肘大灣區人才流動的幾大因素主要集中在薪資水平、稅收制度、文化認同、子女教育和網路環境等五個方面。

「你想想我們內地人在香港工作的都不願意回大灣區,何況本地人呢?事實上,港人對大灣區戰略規劃知之甚少,他們也不太關心這個規划到底能對自己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大型中資企業上班的香港市民江先生向記者表示。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座講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向香港人講解大灣區對香港以至對香港各界的重要性,同時釋除一些誤解和疑慮,為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掃除內部阻力。

由此可見,灣區內人才流動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人才流動陷入瓶頸

11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中央推出一系列惠及香港、澳門的優惠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購房福利、子女教育以及醫療保障。根據公佈的相關政策措施,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將豁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所需的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以及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條件,港澳居民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

其次,政策還提出保障港澳居民或居民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民地學前教育服務,以及落實港澳居民子女按當地隨遷子女有關政策參加中考,入讀高中。

第三,為方便在大灣區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在當地就醫,中央政府同意允許在大灣區內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器械,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

這一系列的惠港澳措施都旨在加快灣區內部社會融合,大灣區由以往的注重資本引入,轉向資本和勞動力引入並重,「其實這些措施都很明顯,就是希望港澳同胞能夠多來內地發展,他們比較關心的子女教育、養老問題等其實都已經開始在逐步完善,只有港澳兩地人員互通有無,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才有更足的動力和基礎。」香港某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崔教授向記者表示。

上述措施對於港人來說確實放開了購房條件,以及解決了子女教育、老人養老問題,然而對於多數港人來說其實並不適用。糯家中介向記者表示,相比之前港人內地置業的諸多限制,目前改善了很多,但港人如果在深圳買房,基本需要全款付清,內地銀行不支持港人貸款買房,此限制對澳門人大灣區置業同樣如此。目前靠近香港關口的地方比如皇崗口岸、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等房價均價都在每平方米10萬左右,將大部分港人擋在門外,如果他們能夠在深圳全款置業,這些錢足以讓他們付清在香港購買一套豪宅的首付。

香港的士司機李先生向記者表示,「我不會去內地生活啦,購房放開我也買不起內地的房,香港醫療保障體系已經非常完善了,如果我去內地,將來我老了生病了,能夠看病的醫院還是很少,我在香港的養老金是否能夠支持我在內地使用?」

而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江先生向記者表示,「香港的教育資源要遠好於深圳,而且深圳本身的教育資源也是相對匱乏,論國際學校的質量,內地差太遠,所以我還是會選擇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

澳門江門青年會理事長夏俊英向記者表達了同樣觀點,「身邊很少有澳門人會來內地生活,因為澳門是一個節奏相對較慢的城市,生活壓力沒有那麼大,在教育方面,澳門從2007年起實行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在最受關注的住房方面,政府提出了‘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發展方針,不過最讓人有幸福感的還是獨特的‘現金分享計劃’。」

所謂的「現金分享/派送計劃」,簡單點說就是直接發錢。根據澳門政府的規定,受惠範圍包括全體澳門居民,沒有年齡限制,只有永久和非永久的差別,要知道像這樣的福利政策,除了芬蘭、荷蘭還有新加坡,世界上其他地方並不常見。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環球事務處處長許聲浪從兩方面分析了很多香港學生不願意去內地大學的原因,一方面香港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比內地大學高很多,學生有機會去參與很多國際活動;另一方面,內地的大學在招收香港學生的時候沒有吃透政策,他舉例談到,內地大學只招香港考DSE(香港入讀大學前統一的考試,沒有戶籍限制,類似國內的高考)的考生,這樣自動排除了香港30%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優質生源。

突破稅制是關鍵

港澳與內地在融合方面的困難還體現在稅收、薪資、教育理念、網路限制等方面。香港市民楊先生向記者表示,一是內地稅收太高,在香港,年收入在40萬以下的收入群體基本上不用繳稅;二是工資水平差異,在香港畢業生到手工資平均有1.5萬港元;三是文化認同,教育理念不同,擔心難以適應;四是,內地在網路方面的某些限制也是考慮之一。

具體到稅收制度,以香港為例,香港有兩套個稅標準,可以累進稅率或標準稅率計算,以繳稅較少者為準:1、標準稅率以凈入息總額的15%計算;2、以薪俸稅累進稅率計算。由2018、2019年度開始,薪俸稅邊際稅階由45000港元增至50000港元,並由4個稅階增加至5個,邊際稅率分別調整為2%、6%、10%、14%及17%。

由於內地的個稅稅率比港澳高,如果港澳人士在內地一年工作超過183天,則要按照內地標準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專業人士估計,同樣的收入水平,內地個稅稅負要比香港薪俸稅高。

南風集團CEO、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個稅最高15%,與內地有差異,如果能突破「稅」的問題,可以更快速吸引人才,促進灣區內人才流動。

今年5月25日,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在2019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上對外表示,在境外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來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短缺人才將享受1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如此大的優惠也引起了市場關注,然而這一優惠政策同樣是有條件的。

比如對於緊缺人才的規定,稅收優惠人群只適用於高端頂尖人才,人工智慧領域領軍人才,應用核心技術人員以及解決方案研發人員等,對於大部分想來內地工作的港人來說可能並不適用於上述緊缺人才的規定,對於促進人才交流依然是掣肘。

而在文化認同方面,劉兆佳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向香港人講解大灣區對香港以至對香港各界的重要性,同時釋除一些誤解和疑慮,為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掃除內部阻力,從教育層面、精神層面讓他們對內地文化產生認同感,如果忽視精神層面的建設,只關注建了多少實驗室、辦多少大學、給多少補貼這種物質層面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

「香港政府在宣傳推廣大灣區方面其實並沒有做到位,導致很多港人對於大灣區一體化沒有什麼概念,也非常漠視,兩地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度越來越低,融合也就變得困難,因此需要將大灣區規劃所提的建議積極地、清楚地宣傳出去,更便於他人理解,才更有利於港人接受信息,從而促進港澳兩地的人才流動。」崔教授表示。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