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光耀:子女讀華校無得嘈

政事

李光耀:子女讀華校無得嘈
政事

政事

李光耀:子女讀華校無得嘈

2015年03月25日 19:08 最後更新:19:19

香港回歸以後,其中一個給人詬病的領域是教育。香港教育改革,帶來了很多變化,無論是取消中史科作為必修科、引入通識科,以至搞母語教學,卻催生了中文中學與英文中學的分流,種種政策都惹來很多爭議。

看了李光耀的經歷,有一點令我印象很深刻,李光耀在殖民地時代長大,讀新加坡萊佛士書院,之後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他雖然是新加坡華裔,但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不太懂得華語,到他參選總理的時候,發覺不懂華語,有很大障礙,於是努力學習華語。以一個「番書仔」,在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中選舉獲勝,突顯了他的能耐。

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提到很多華校的鬥爭。在新加坡馬來亞獨立前,華校被殖民地政府打壓,這個情況與香港當年的「左校」所經歷的差不多。李光耀在政壇冒起後,他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做法,便是要三個子女入讀華校,李顯龍便是讀華校出身。大家試想想,李光耀出身於全國最高等學府萊佛士書院,卻叫子女入讀當地屬於二、三流的華語學校,很難說他當時做這個決定時,完全沒有心理掙扎。

李光耀口說叫子女讀華校是想他們有中華文化的根,但實際上他子女在華校成績優異,報上大做宣傳,可鼓勵其他家長放子女送入華校,他說「這促使講華語或方言的族群深信,我並不是一個對華文教育趕盡殺絕的人。」當然,李光耀或許更深謀遠慮,很早便為子女鋪了將來從政的路,深明在新加坡這個華人為主的社會,若不選擇華校,日後變成「番書仔」的話,將來在政壇上將很難抬得起頭做人。

回頭看香港,很多高官都將子女送到外國,特別是英國讀書。如果是其他部門的官員這樣做還好一點,屬教育部門的官員,難免被人質疑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香港的教育制度。或許這些高官為此會心懷怨氣,會舉出很多理由反駁,例如送子女出國的時候,還未當官,或者即使已當官,當時也不是從事教育領域;又或是為子女前途打算,讓他們入讀一些好的學校,所以送他們出國云云。另外還有一個附加原因,源於殖民地時代政策,香港公務員送子女到英國讀書,在學費及生活費有一定的補貼,很多官員覺得送子女出國讀書有「著數」,有很大誘因將子女送到英國,這種理由更難宣之於口。

理由可以有好多,但客觀上送仔女出國的行為,造成了市民覺得高官對本地教育制度沒有信心的印象。

日前與政壇高人聊天,提到李光耀,也談到香港的政客。李光耀很明顯是一位鴻圖大略的政治家。或許是由於新加坡「形民主,實專制」,所以李光耀能夠為自己為國家鋪排比較長遠的路。至於香港,特別是回歸以後,特首也好,政府團隊也好,一個任期只有五年至十年,大家都不能看得太過長遠。   

但香港需要的是政治家,不是從政者或者政客。因為政治家有長遠眼光,看到二十年、三十年後香港的發展,才可以帶領香港走出困局,還要以身作則,信任香港的制度,敢於用自己的子女作為這個制度的白老鼠。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現時二、三十歲的年青從政者,如果希望在香港長期參政,也是時候想想子女的教育問題了。從政,便要作出犧牲,如果你不想有犧牲的話,為何要玩政治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梁振英:香港貿易服務業有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獨特作用

2024年04月24日 14:19 最後更新:14:38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出席香港中華廠商會「新質生產力與香港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時表示,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可以在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

梁振英。資料圖片

梁振英。資料圖片

梁振英指出,全國人大會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梁振英認為,當中的關鍵詞就是「體系」。他又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致高質量發展,而體現高質量發展是「高產值」及「高價值」。在市場的體現,是要賣到高價錢,同時高銷量,兩者關係一個是生產領域,一個是市場領域,有關領域要做到高技能發展,創造高價值。

梁振英又提到,香港貿易服務業在全國範圍內有絕對優勢,由於香港有經過一百多年的幾代人經驗和人脈關係的累積,而且國際化,熟悉國際市場、國際規則,更重要的是香港在國際買方和賣方之間,有極高的信譽。他表示,香港的國際貿易服務是由獨立的第三方進行產品檢測,產品的質量檢測服務具有優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