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大力支持但被特朗普政府蔑視的全球化,很可能將成為此次大流行最大的受害者

2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中)與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右)在日內瓦召開有關新冠疫情的發佈會。圖片來源:世衛官網

正當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趨於穩定之時,它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卻有迅速蔓延之勢,尤其是在日本、韓國和伊朗。截至2月27日,已有超過47個國家報告了確診病例。雖然新冠病例的數量在大多數國家仍較小(韓國是唯一的例外),但按照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說法,它們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員已經在為這種病毒演變成大流行並導致企業和學校關閉而做準備。隨著冠狀病毒向大流行方向發展,它如何影響世界經濟已成為一個重要關切。

由於該病毒仍在傳播中,因此對全球經濟為此付出的代價進行即使是大概估算也還為時過早。但我們仍可探討將來的大流行導致經濟下滑的若干路徑。很少有人會懷疑冠狀病毒發展成全球大流行會給世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儘管如此,其對經濟的影響可能仍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正如衛生經濟學家莫琳·劉易斯提醒我們的那樣,疫情所帶來的微觀層面的代價與其造成的社會總成本之間的關係跟疫情本身的特性息息相關。

例如,14世紀的黑死病所造成的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歐洲人口減少以及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反而帶來了新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一些疾病導致老弱病殘的死亡,而那些最有生產力的人口生存下來,這種情況反而提高了人均GDP。由此可見,經濟將如何受到這場可能的大流行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病流行的性質和發展軌跡。

但只是根據歷史數據進行推斷,可能讓我們忽略這次疫情演變背後的宏觀條件變化。當17年前SARS襲來時,中國還沒有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如今,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增長。它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已從2003年的5.3%擴大到去年的12.8%。全球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品和消費能力的更多依賴意味著新冠病毒大流行對經濟的影響將比SARS時要大得多。

世衛組織專家回答有關新冠病毒的問題。圖片來源:世衛官網

世衛組織專家回答有關新冠病毒的問題。圖片來源:世衛官網

與SARS的一個相似之處是,新冠疫情將通過改變消費模式來影響經濟需求。人們將避免旅行或去餐館、購物中心。但是,疫情對需求的影響可能並不總是負面的。恐懼和不確定感可能導致人們通過電子商務這種已成為中國零售業主要驅動的方式搶購日用品和其他商品,但是,冠狀病毒持久、大規模傳播所導致的對消費、旅行和商業行為的改變,可能導致服務、消費和出口的大幅減少。考慮到與SARS時期相比,現在服務業已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這種負面影響在中國要比SARS大得多。

國際上對大流行的缺乏協調的應對(例如,旅行限制、大規模隔離、關閉商業和學校、進口禁令)將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並導致市場反應過度,從而加劇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很顯然,航空業、旅遊業(包括酒店業、郵輪業和其他行業)將受到疫情的重創。如果這種大流行持續一年以上,則可能導致大範圍的企業倒閉、大量人口失業和消費需求的進一步下降,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與SARS不同,未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將由於開工率下降而對勞動力供應造成嚴重影響。嚴格的防控措施(如封鎖城鎮)將使勞動力無法實現有效轉運,從而對勞動生產率造成負面影響。由於工人生病、害怕回到工作場所或者由於防控措施嚴格而無法返工,正常的商業運作將受到嚴重影響。研究表明,如果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感染,勞動力的減少將顯著影響基本服務,例如燃料及食品供應鏈。

貿易和旅行面臨的困難將中斷商品和服務的流通,並對供應鏈嚴重依賴疫情發生國的國家和地區產生連鎖效應。例如,由於世界經濟對中國高度依賴,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將導致全球供應鏈極為脆弱。印度製藥公司已經開始擔憂,由於中國工廠的關閉,導致4月份以後製藥原材料供應的中斷以及仿製葯價格的可能上漲——中國廠家的供貨在印度原料葯市場上佔有70%的份額。

儘管從整體來看冠狀病毒大流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負面的,但並不排除緊隨疫情過後經濟回升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討論大流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必須區分疫情爆發期間和疫情結束後兩個不同時期。例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並未導致1920年代美國人均收入增長的下降。實際上,研究表明,在1919年至1930年之間,死亡率最高和商業失敗率最高的美國各州人均收入增長最快。2003年,緊隨著「非典」疫情的結束,亞洲尤其是中國出現了迅速和強勁的經濟增長。社會和經濟具有很強的復甦能力。經濟恢復的速度和強度取決於疫情流行多久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對製造業造成傷害。

儘管如此,重大疫情對經濟的長期後果仍然無法忽視的。不同於SARS,未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會導致實物資本(由於投資者的信心降低)和人力資本(由於大量人口發病或死亡)的顯著下降,從而降低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如果病毒持續影響一個國家並擾亂全球生產線,其帶來的風險將表現在該國外國投資和出口產品的減少。在此次疫情中,包括麥當勞、耐克和星巴克在內的美國公司已經關閉了在中國的許多商店。在人力資本方面,孕婦感染可能對胎兒和新生兒健康與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有研究指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被孕育的人群通常顯示出較低的學歷、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和較高的身體殘疾率。

但是,被中國所大力支持但被特朗普政府蔑視的全球化,很可能將成為此次大流行最大的受害者。緊密聯繫的全球經濟不僅促進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而且加深了負面的經濟影響。開放的經濟體和服務業(如旅遊業)占重要地位的經濟體特別容易受到疫情的衝擊。經濟損失進而將使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得到強化。由於供應鏈縮短,全球生產可能會變得更加本地化區域化。

(作者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