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升學成新趨勢,今年學生家長能做準備的時間更少,所以更要小心。

2018年,消費者委員會研究發現,不少留學諮詢機構以「顧問」身分自稱,實質是海外教育機構的代理人,比例高達86%,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介紹學生入讀院校的佣金,因此所提供的建議未必將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消委員研究歷時9個月,曾到教育博覽展實地了解、向服務商及消費者調查意見、舉行了4場聚焦小組討論,又以神秘顧客方式造訪服務商39次。

研究發現留學諮詢服務商的中立性存疑,根據商戶的問卷調查,86%承認(29個中佔25個)其實是代表海外教育機構在港招生的「中介」,但在消委會39次神秘顧客造訪中,並無服務商主動披露與所推薦的海外院校之間的商業關係,雖然在詢問後,服務商會承認「中介」身分,但做法或有隱瞞之嫌。研究指出,「中介」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收生後海外院校給予的佣金,一般為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

研究又指出,服務商在收費及服務條款上資訊透明度不足,39次神秘顧客造訪中,所有服務商都不會展示收費表,有32個不會解釋諮詢服務的條款細則。曾有調查人員假裝內地學生申請服務,最初顧問告知收費為1.2萬元,後來增至2萬元,顧問解釋指1.2萬元只是「熟客轉介」的價格。 

另外,消委會又發現顧問服務質素參差,有些服務商提供的資料不足,可靠度成疑,例如不清楚學生心儀學校的排名、交通、學校設施及住宿安排。而且,有不少服務商都有綑綁式銷售的問題,曾有學生獲日本大學取錄後,被顧問要求再報讀另一日語課程,否則會被取消資格,亦有報讀美國課程的學生遭硬銷投資移民計劃。另有消費者計劃到法國學廚藝,但未能如承諾般取得簽證,但服務商建議學生先到美國修讀由同一機構主辦的語言課程兩年。

消委會認為立法管制不是最具效益的方法,建議參考新西蘭、中國大陸、台灣及英國的做法,以行業自律方式改善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