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細中取,富貴險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成大器」……諷刺的是,這些頗具民間智慧的勵志標語,並不是出現在成功企業家的辦公室里,而是論文黑中介的辦公桌上。

近日,雲南昆明刑偵支隊協助江蘇泰州姜堰警方搗毀了一個以「買賣、代發論文」為手段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這群只有初高中學歷的犯罪嫌疑人,成功詐騙了多位博士、副教授等高知人士。兩年間,他們作案1000餘起,並非法「求」得了超過600萬元的「富貴」。

犯罪團伙最終被繩之以法,當然是咎由自取。不過,案件調查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深思:由於代發論文並不光彩,多數受害者選擇隱而不言,以至於這一手法拙劣的騙局得以存在兩年之久。而在吃了啞巴虧之後,這些高知人士是否會繼續尋求更加「靠譜」的中介,我們更是不得而知。說到底,只要畸形的市場需求依舊存在,論文黑色產業鏈就沒那麼容易被連根拔除。

有關代發論文,受害者的行為當然投射出了投機與愚蠢的一面,但其中往往又摻雜著些許焦慮與無奈。在「唯論文」式人才評價標準下,科研人員評職稱、晉陞、評獎,學生畢業等,都與論文發表的硬指標密切相關,不少人因此被「為論文而論文」的怪圈所困。

多位年輕學者表示,由於初出茅廬、名氣不顯,而有些刊物只發教授的文章,他們只能跟其他專家一起署名發表,或自己聯繫代理。在一些學校,面對其他競爭者動輒「等身」的著作刊發期刊,教師在評職稱時若不進行論文「灌水」,甚至可能被淘汰。

在這種情況下,論文不再是表達、交流創新成果,體現專業能力和水平的可靠依由於巨量論文中「學術垃圾」比例驚人,彙集低質論文期刊的資料庫被許多學者列入做研究「不宜直接參考」的名單。長此以往,學術競爭的公平性和學術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必然會受到戕害。

對此,首先要堅定地推進高校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改變單一維度的論文崇拜,根據理論、應用型等不同人才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能力與水平評估。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意見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要求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也只有從根源上重塑學術激勵方式與評價導向,師生們才不必再為論文發表疲於奔命。扭曲的需求不復存在,相關詐騙市場自然會隨之萎縮。

針對既有的「版面費成行規」「明碼標價」等行業亂象,有關部門也當及時出手,依法查處代寫、代發中介,加強學術期刊的准入門檻,更要及時取締非法授權給中介公司的「空殼」期刊。高校在進行職稱評定和學位論文評審時,也要嚴格鑒別,加強學術誠信體系建設,以「黑名單」等制度倒逼師生珍惜羽毛,堅守學術倫理。

在最近被查處的詐騙案件中,只有初高中文憑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輕鬆把高知人士騙倒,無他,只是因為抓住了其扭曲畸形的發稿訴求。而只有打破「論文至上」論,這一問題才算真正得到解決。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