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港面臨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屢創單日確診病例新高。惟據估計疫情仍未見曙光,因有不少隱形傳播鏈未能找出,感染群組遍佈各區,政府馬上收緊防疫措施,然而仍需時間才知成效。但以目前而言,過去數月的防疫成效可謂大失預期。筆者認為,這跟政府一向以來的「積極不干預」的管治思維不無關係。

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是形容由殖民地政府時代開始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的財政政策方向的一個重要觀點,以「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運作,期望以市場作為主導使得經濟利益最大化,政府則以採取最低程度的干預以免對市場造成反效果。然而,筆者認為這種思維,除了在財政政策外,已深入了整個公共政策管治思維的深處。回顧回歸23年來,這種思維確實是造成不少政治、經濟、民生問題的根源,亦是現時疫情反彈的主因。

這次疫情正正催逼政府盡快摒棄「積極不干預」思維。回望過去數月,在財政政策方面,政府破天荒一系列紓困措施,在市民、企業各個階層方向著手,這種積極有為取態,成功摒棄過往思維,值得嘉許。

但在公共防疫措拖方面,卻似乎仍沒法跳出這框架,重點依賴入境、人群聚集及場所的控制,當感染個案上升時,便收緊各項防疫措施,然後在疫情緩和時放鬆,這種被動的抗疫措施固然可控制疫情,卻無法主動偵測疫情去向。主動的措拖例如提升檢疫措拖、加強入境人士數據收集等方面作出積極主動的防衛卻未有寸進。就以檢疫而言,即使政府現時能提供免費核酸測試,惟每日檢測量亦屬低水平,又對機組人員等豁免檢疫,究其原因亦屬檢疫成本及資源考慮,然而卻一直未有措施降低檢疫成本,例如盧寵茂教授早前提出可聯同鄰近澳門及廣東省統籌採購試劑可大大拉低檢疫成本,惟政府遲遲未有所行動以致反應緩慢。在數據收集而言,可參考北京在過去一個月的防疫成果,在疫情復發時,政府利用網絡大數據對重點地區偵查,成功篩查出所有有機會染疫人士並作出重點防疫而非一刀切。誠然,現時本港對大數據的掌握遠遠不及這種程度,但正因如此,需加快以大數據防疫的步伐。

《青評會》成員 - 丁彥文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