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苟且偷安,只是慢性毒藥。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當中《六國論》作為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提出並論證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以「借古諷今」來抨擊當時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汲取六國滅亡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論》中的「六國」,是指戰國時期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國本來弱小落後,經過秦孝公時期實行商鞅變法徹底改革後,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強秦崛起,積極向東發展,奪取六國土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雖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也擁軍政大權,基本上各自為政 (網上圖片)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雖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也擁軍政大權,基本上各自為政 (網上圖片)

事實上,六國也曾聯合抗秦,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盤算,所以併不鞏固。秦國採取「遠交近攻」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秦國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他們紛紛割地求和,之後慢慢被消滅,最終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論》開首開宗明義:「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事實上,六國破滅之原因有多方面,絕對不是單單因為割地「賂秦」。但是,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捉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單一點來論證,是因為蘇洵結合了他身處的北宋大環境的事實,而去針砭北宋時期之現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北宋建國後,考慮唐末藩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由此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全收歸中央。為了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提交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戰鬥力。這樣雖然杜絕軍閥擁兵自重,但是軍事上也明顯的衰頹。

另一方面,中原北方塞外的契丹迭剌部,早於唐末時期崛起,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嶺北草原,建立契丹,隨後南侵漢地。至於中原西北方又有由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加上燕雲十六州這個中原視之為「屏障」的地方,早已在契丹之手,非中原政權掌握。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北宋建國後,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也好,又要面對西夏的敵視。要說北宋軍隊羸弱也不完全是的,面對的卻是兩個成熟的政權。北宋首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支出浩大,政府財政構成嚴重壓力。北宋政府內部也因實行不限制兼併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也專制腐敗,軍事上又驕躁無能。於外交上的對策,某程度上也反映出,以歲幣等來換取和平,也是一個「經濟」的做法。

蕭照《中興瑞應圖》中的宋代軍隊 (網上圖片)

蕭照《中興瑞應圖》中的宋代軍隊 (網上圖片)

但當時有些北宋國民就不是這樣看法。蘇洵他生處的年代,北宋除了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又要向西夏納這樣賄賂。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人民負擔越來越重。國力慢慢被削弱,帶來無窮禍患。當時的北宋周邊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提出《六國論》。

蘇洵寫這篇文章並非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甚至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妥協協安的外交政策。苟且偷安,只是慢性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