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警司高振邦訪問講「藍背心」傳媒聯絡隊 話非專業「記者」著黃背心渾水摸魚

博客文章

警司高振邦訪問講「藍背心」傳媒聯絡隊  話非專業「記者」著黃背心渾水摸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警司高振邦訪問講「藍背心」傳媒聯絡隊 話非專業「記者」著黃背心渾水摸魚

2020年10月02日 11:15 最後更新:11:25

過去一年,在示威衝突現場,不僅有「黃背心」記者,還有一群身著「藍背心」的身影。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黃背心」是記者,但相信好多人都不知道這群身著「藍背心」的是什麼人,他們的工作是什麼。其實,「藍背心」是警察公共關係科的傳媒聯絡隊。《警聲》特刊早前專訪了傳媒關係課警司高振邦,高sir就警方傳媒聯絡隊的發展和工作內容向公眾一一解畫。

傳媒關係課警司高振邦

傳媒關係課警司高振邦

高sir話,自己在警察傳媒聯絡隊第二把交椅之上,見證了聯絡隊的成長和突破:聯絡隊從148名兼任職務成員,發展到今天有307名同袍參與,其中有10人是全職成員,他們全天候運作,為警隊不同總區及隊伍提供服務。

高sir透露,後來傳媒聯絡隊的作用因隨著警政的需要而加強,服務範疇更廣、更闊。從最初只專注於嚴重罪案現場及公眾活動中向傳媒提供支援,到如今只要是可能受到公眾或媒體關注的事件,如大小天災人禍、不同規模演習、各種衝突現場等,都會看到他們的「藍色身影」。

昨天的示威場地傳媒聯絡隊成員配備新背心。

昨天的示威場地傳媒聯絡隊成員配備新背心。

高sir又話,一直以來,記者也習慣了傳媒聯絡隊的存在,懂得主動找他們了解現場情況,而傳媒聯絡隊也會不時邀請前線記者出席不同活動以及安排不同傳媒機構與警隊不同崗位人員交流,加強溝通,兩者關係一直融洽。但這從去年6月開始,政治動盪席捲全城,傳媒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部分傳媒與警察的關係亦變得緊張。

高sir話,以往無論是罪案現場抑或大型公眾活動,總有一定數量的媒體採訪,有傳統媒體,也有新媒體;傳媒聯絡隊都會竭力協助,記者也會找聯絡隊互相協調出較好的工作方式,彼此尊重,就算偶爾有不同見解,也從不會刻意刁難、抬槓。可是在過去一年多,只要遊行示威帶有政治色彩,現場總有過百名穿着黃色背心、自稱「記者」的人在現場遊走。其中的確有熟悉的面孔,那是一些與他一直合作無間的傳媒夥伴,但更多的是一個個年紀很輕、看得出壓根兒沒有半點採訪經驗的「小朋友」。他們扛着鏡頭拿着手機,在封鎖線來回推撞,向警察防線大聲質問,甚至向執勤警務人員肆無忌憚的誣衊、漫罵,甚至煽動本已躁動的示威者,還不止一次刻意找出正進行便裝埋伏的警員,公開他們的行蹤,行為令人瞠目。

傳媒聯絡隊配備最新的「藍背心」,加強對警員保護及便利工作。

傳媒聯絡隊配備最新的「藍背心」,加強對警員保護及便利工作。

高sir憶述,在多次大型暴力示威的現場,當警方準備推進及作出拘捕時,在場某些穿着黃色背心的自稱「記者」人士,就會向示威者報告警察的行動部署。這些人不斷在衝突現場穿插,不單阻礙警務人員執法,也妨礙專業記者採訪,甚至不止一次因為缺乏安全距離概念,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令自己和其他人受傷。更甚是有人受傷,有些只顧搶佔角度,爭拍畫面,不理他人死傷。

高sir感歎,過去一年多,專業傳媒被一些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不懂得如何採訪,甚至連新聞學基本常識都沒有的人渾水摸魚。他指出,新聞是事實紀事,必須根據事實報道,沒有事實根據的誣衊則叫造謠。專業的記者會要求自己所報道的資訊都與事實無誤,有根有據;反之,非專業的「記者」往往帶着意識形態偏見、受個人立場左右而扭曲事實,誤導讀者。在一個裂痕日甚的社會,這樣的「記者」只會加深社會分化。

對於坊間描述警媒關係破裂的說法,高sir話其實過去這一年多,警察公共關係科與很多媒體依舊合作無間,沒有出現如某些人所描述的「破裂」。所謂警察與傳媒關係「破裂」,不過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不斷非理性攻擊及歪曲下,刻意製造的假象,意圖是孤立警隊。

他又補充,正因為這樣,警察公共關係科不但更主動反擊假消息,更引入新平台、新科技,務求從不同角度把現場實況呈現出來,從部分媒體鏡頭單向指向警察,轉移到誘發衝突的真正源頭,把知情權還給公眾。

在互聯網及智能手機主宰下的現今世界,手執一機,人人都可變身為「記者」,原本傳媒行業的專業操守、原則和責任瀕臨瓦解,傳媒不再根據事實作持平客觀報道,而是根據意識形態偏見與個人立場作扭曲報道,因此謠言、假消息不脛而走,令公眾受到蒙蔽。所以,好似高sir所話「把衝突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給公眾,堅決反擊假消息,把知情權還給公眾」的做法,確實極有必要。

傳媒關係課警司高振邦專訪:

https://www.police.gov.hk/offbeat_ebook/1169_sp_edition/#book/15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在旅發局擔任旅遊義工 點只做「義工」咁簡單?

2024年04月24日 15:43 最後更新:15:55

旅發局進一步擴大旅遊義工計劃,準備招募更多對旅遊業有熱情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希望佢哋身體力行做好東道主的角色,同旅客分享各種旅遊主題和知識。

Sebastian去聽了這些義工分享的經驗,發覺原來喺旅發局做義工真係唔係「義工」兩個字咁簡單,佢哋的經歷有趣的一面,也有感人之處。

「旅遊義工」Agnes退休前任職跨國公司管理層。

「旅遊義工」Agnes退休前任職跨國公司管理層。

退休前在一家跨國公司做管理層的Agnes,擔任旅遊義工計劃已經有12年的時間,有什麼令佢印象深刻的經歷呢?Agnes分享話,在2018年的時候,遇到一位英國來的老人家,帶住一家大細同一本相簿,想搵返相片中的景色拍照留念。原來呢一位英國老人家係喺香港出生,5歲時跟隨父母返回英國居住。根據呢位老人家的自白,他對香港的記憶全部來自父母影低嘅相。

收到呢個請求之後,Agnes就一心想幫佢完成這個心願,認真幫老人家研究攝影地點喺邊度。結果就發現,除了一個景點外,其餘全部都對得上,Agnes就教老人家如何去現場影返啲相。佢哋影相時甚至擺出了當年老人家父母的甫士。

因為參加義工計劃不是日日返工,每次服務時長僅需大約3個鐘,Agnes隔幾日才會去到尖沙咀旅遊咨詢中心當值。事件過去後,有天返時時,有旅發局同事搵到Agnes,話英國老人家來告別,留底紀念品俾佢。Agnes打開禮物一睇非常感動,原來係老人家的父母當年喺香港影的舊照片。Agnes覺得呢啲係老人家的獨家回憶,不敢收藏,因為承載咗佢對父母的緬懷。後來先知,原來老人家已將舊相數碼化,送俾Agnes嘅係拷貝,現在存放在旅發局。

Agnes話,每當想起這段回憶,自己能夠幫老人家完成心願,好有滿足感。

退休之前喺跨國企業做管理層的Agnes仲笑言話,做義工工作仲有一個好處,就係佢平時返工工作壓力非常之大,做義工反而係佢緊張的工作生涯找到放鬆自己的一種好方法。

由新加坡回流香港發展的Marco,透過參與「旅遊義工」計劃重新認識香港。

由新加坡回流香港發展的Marco,透過參與「旅遊義工」計劃重新認識香港。

Marco做咗6年的義工,佢係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之前去了新加坡定居工作,但仍然覺為香港「做番啲嘢」,於是加入到義工招募計劃,現在從新加坡回流回香港,更希望通過計劃喺香港服務遊客,將香港的旅遊咨詢同旅客分享。

由於曾在新加坡生活,熟番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語這,在做旅遊義工時,可以運用經驗協助遊客,例如,了解新加坡沒有鵝,只有鴨供應,所以明白新加坡遊客到香港品嘗和購買燒鵝是熱門活動,他就一早了解定向遊客介紹。

做旅遊義工,除了要求兩文三語流利,如果識多一種語言,對工作就更有幫助。Marco就笑言,除了三語,他仲識講新加坡式的英文,咁接待新加坡遊客時,佢就有個人優勢,黎到香港玩的新加坡人亦會覺得有親切感。

最新一期的旅遊義工計劃已開始招募,一直去到5月31日截至。今年成功入圍咗呢個計劃的學員,除咗可以學習多項本地旅遊方面的知識,譬如傳統本地文化、購物、綠色旅遊等等,今年仲邀請到星級導師,教大家點樣做好旅遊使者。

各位如果有興趣都可以試下報名參加計劃,為香港旅遊出一分力,亦都係結識世界唔同地區朋友嘅好好機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