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疫情讓香港和內地無法通關,影響了各方面的工作和交流, 與此同時,國家近期有不少政策推出, 便利各專業人士參與和投入大灣區的建設,特別是建測規園工的界別,有多項優惠政策推出,包括互認資格等安排。當稍後疫情危機真正解除後,筆者有信心廣大專業界朋友會見到措施帶來的好處.

另一方面,我們要留意在投入大灣區的同時,多些關注國情。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很多時侯是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出發,而在香港相對成熟的環境,則較著重個人利益。

這情況於不同的專業層面上,我們不時會見到專業自主凌駕社會利益,例如醫生方面的保護主義,律師方面過於講求獨立自主。在我們建設專業界內,有時會見到建築師/工程師/測量師等在同一議題上有矛盾的意見,例如元朗天橋,明日大嶼,郊野公園開發等議題,有些學會支持,有些則反對。很多時因為意見不致,令政策推動緩慢,錯過了執行的良好時機,令成效減半。

筆者建議,建設專業界的朋友,多些從整個建設專業層面去考慮事情,例如關注園林的園境師對如何善用發展效野公園提些意見,建築師和工程師就元朗天橋溝通互動一下,對如何回應居民訴求和建設費用取得平衡等等。

建設專業界別的人士如能加強協商溝通,相信能達成較大共識,為政府有效施政注入強心針。同樣情況套用在大灣區,就是多些携手合作,共謀合適政策,而不是各有各做,各自為政,并嘗試以大灣區地域為基礎,進一步建議,編制,修訂各類統一而協調的簡化政策和法規,減低從業的門檻和區內地域的差異性。這樣對促進整個灣區發展相信帶來良好效果。

鄭仲良 建築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會長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