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之下,內地接連出現「造芯」爛尾項目。繼武漢弘芯上月因資金鏈斷裂被當地政府接管,芯片巨頭紫光集團亦深陷債務危機。此前,四川、貴州、江蘇、湖北、河北等多地至少有六個百億級別的「造芯」項目爛尾,損失驚人。地方政府被批評大幹快上,扭曲行業發展。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投資高達128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武漢弘芯,2017年成立,曾是武漢市明星項目,早前卻被爆資金鏈斷裂陷入停運危機,近日被武漢東西湖區國資全資接管。被視為弘芯招牌的該公司執行長、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已辭職。項目現場目前雜草叢生,連內地唯一一台價值5.8億元的7nm光刻機,也被抵押,狀態為「全新尚未啓用」。

紫光集團為北京清華大學下屬企業,以集成電路設計和研發為主業,屬國家重點支持行業。該公司被指長期依賴外部股權、債權融資輸血,自身業務缺乏造血能力,近期面臨13億元私募債務到期,尋求將私募債本金的9成展期半年兌付,但據稱未獲持有人會議通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面對美國芯片制裁,中國官方大力扶持半導體行業,點燃了各地一擁而上的「造芯」熱潮。今年以來,內地新增集成電路企業近6萬家,相當於每天新增超200家。一些建築工程、醫藥、服裝、水泥等企業也「轉行」造芯。業內人士分析,一些公司只是蹭熱度,因為只要將經營範圍修改成集成電路相關,就可享受地方減稅政策,或方便融資,「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作為典型的資本、人才、技術的「三高」產業,半導體行業若無巨量資本和人才的投入,注定走不遠。近一年多來,包括南京的德科碼半導體項目、貴州貴安的華芯通、成都的格芯工廠、石家莊的昂揚公司等多個明星「造芯」項目,紛紛傳出夭折停擺,有的還牽扯騙取政府補助資金、國有土地等問題。輿論擔憂「造芯大躍進」恐爛尾收場。

月前國家發改委已經關注,批評一些無經驗、無技術、無人才的「三無」企業投入,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支持,強調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的項目通報追究責任。相信各地的「造芯」熱潮即將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