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遼寧、太原等地相繼針對中小學生作業發佈新政,「叫停」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做法。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至少已有10個省份的教育部門提出類似要求。老師批改作業本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今卻成了社會熱議的話題。孩子的作業到底該由誰來判?判作業的方式只是簡單地畫對錯嗎?

問題1:老師該不該親自批改作業?

在很多家長心目中,學生寫作業、老師批改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有的老師把這項工作推給了家長。有家長感嘆:自己平時工作本來就很忙,為了給孩子判作業,每天下班後還得重新學習孩子的功課,增加了不少負擔,如今當家長真是太難了!難道老師不該親自批改作業嗎?判作業這件事為何變了味兒?

教師批改作業體現專業素養

文匯中學校長楊建

外地教育部門近來提出了關於中小學生作業管理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引發社會討論。有人贊同,也有人不贊同。贊同的覺得教師批改作業天經地義,教師就是要通過批改作業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才能精準教學。不贊同的覺得教師也很辛苦,又要上課,又要備課,現在有些學校的班級有四五十人,甚至更多,教師忙得團團轉,很難做到每天作業全部批改,因此要理解老師。對此,我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這件事。

我認為,教師親自批改作業是理所應當的。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就發佈了《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科學合理佈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佈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所以,此次的文件不是臨時起意的產物,而是基於之前文件的再次夯實,引起熱議的原因在於之前家長因拒絕批改作業而退群事件。

從教育規律來看,認真批改作業能夠幫助教師真實有效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點的落實,甚至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知識上的漏洞、聽講的問題以及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糾正,端正學習態度。其次,批改作業的過程能讓教師看到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教學效果,發現自己教學實施中的優點和缺點,精準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作業是對學習效果的最直觀反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教師可以從作業中了解班級學生對當天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並從中分析原因,積極加以解決,也可以針對某些作業細節及普遍性問題,改進教學方案,對學生開展進一步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當然,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和複雜性,不能僅看表面現象。我認為,批改作業的工作是不能由家長代替的。但是,適當背景下以適度共同體驗為目的的家長參與是有意義的,以促進家長與孩子學習交流,前提是「合理參與」,這需要老師具有足夠的專業水平。我們應該對教師不批改作業的行為說“不”,這是教師職業道德出現了問題,必須堅決制止。因此,嚴謹地分析教學內容,認真地設計作業內容,精準地指導學生學習,適度地佈置作業應該成為教師重要的專業素養,學校也需要認真研究。

以我們學校為例。多年來,我們學校一直聚焦作業質量,要求教師做到「兩個堅持」和“兩個減”,即:堅持精講精練、堅持我留我批;減負不應付、減量不減質。我們覺得,想真正把減負落到實處,必須要學會“加減法”。學校設立了課堂監控量表,對每堂課的各個環節和作業佈置情況進行監控,每天都能有來自學生的對於每位老師作業佈置情況的數據統計。通過課堂監控量表、學生訪談和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學校能及時了解學生課業負擔情況,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同時,我們學校還致力於編寫有特色的、適合學生特點的作業題。學校倡導「教師走進題海,學生走出題海」,實現精講精練,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精心設計作業,將作業分成三個層次: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變“統一作業”為“自助餐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作業。從短期看,這種改變似乎增加了老師的負擔,但長遠來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了減負又增效,增加了作業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作業變成了檢驗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載體,實現了讓每個學生每天有收穫、每天有提高。

通過精簡作業、創新作業等形式,我們學校把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還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健康全面主動而有個性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教師判作業的負擔也就減輕了。

問題2:批改作業只是簡單畫對錯嗎?

一些家長反映,按照老師給的答案,自己雖然可以判斷孩子的作業是對還是錯,但現在的考試題非常靈活,僅限於簡單地判對錯遠遠不夠,何況,也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全部功課。所以,單純讓家長照答案批改作業,只能是把家長變成判作業的工具,達不到任何教育目的。在這方面,學校是不是能有更好的辦法?

學校鼓勵教師激勵式評價

東四九條小學校長王鳳嶺

針對學生作業,我們學校對老師有明確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六要」:要向課堂要質量、要變課堂結構、要分層留作業、要親自面批、要用眼衛生、要增加樂趣。其中,學校特別關注和鼓勵老師通過激勵式“面批”作業,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老師批改作業形式方面,我們做了許多嘗試。

數學組的老師們嘗試在作業批改中運用激勵式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有的老師在班裏開設評比欄,貼紅五角星或填寫相應分數,當天在學校完成作業且全對的孩子可以得到100分或小獎票,作業有錯誤但認真改的學生同樣可以獲得獎勵。有的老師在孩子們的作業上加蓋小印章或批註「加油!」“真棒!”“進步很大!”“書寫工整!”“每天判你的作業是一種享受!”等親切話語,在班級內展示優秀作業,樹立學習榜樣,隨時與家長溝通,引導學生積極完成學習任務。發現作業中的錯誤後,數學組老師除了在作業中標出,還要集體分析每日錯題,並在課下一對一幫學生分析。

英語組的老師們會採用減免作業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獎勵。凡是作業本抄寫正確、格式規範、字跡工整的作業,均可享受下一次作業免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英語作業更多地突破了常規抄寫、背誦,而是多讓學生們通過製作小報、繪製故事書等方式提升語言能力。老師們並不苛求作品精緻,而是重在過程,比如有個學生雖不擅長繪畫,但能夠用流利的英語將自己製作的繪本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老師便認為達到了教學效果,作業也給了高分。

語文組的老師們會結合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留一些形式靈活多樣的開放性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比如說,低年級用「日記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所感,圖文並茂,既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可愛有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中年級學生在學習完每個單元的內容以後,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單元內容梳理和總結,集體交流學習方法,大家推選最佳學案和“學習之星”。有的老師給學習有方法、作業有品質的學生髮放“免寫卡”,自主選擇當日免寫作業。高年級學生按小組領取任務,開展研究性學習,形成合作成果,或者是集體創作一個作品合集。這樣的作業形式依靠的是生生互動、互促,對作業的評價來自於學生之間的讚賞與建議,老師不會陷於傳統的判作業疲憊,學生也樂於參與,一舉兩得。

最近,我們學校還針對三年級至六年級的366名學生進行了調研。當被問到「除傳統判作業方式外,你還希望老師用什麼方法判作業」時,不少學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其中包括“當堂以競賽方式完成作業、現場公佈答案”“簡單的作業題請讓我們自己互判”等。不難看出,學生們小小年紀已有了自己的思考,這也將成為我們今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實踐基礎。

問題3:少留作業家長是不是就能不代勞?

有家長提出,老師如果可以把作業留得少而精,就不用批改過多作業,也就不用請家長代勞批改作業了。那麼,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應該留多少作業算適量呢?

留作業要因學生而異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朝陽實驗小學校長佟旌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本質,老師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對於學生來說,老師留作業、判作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導過程。

老師留什麼作業,這裏邊有很多講究。一方面,老師需要留一些「機械性」的作業,為的是夯實基礎,加強積累。比如讓學生寫寫英語單詞、語文生字和詞語、抄寫一些美好的詩句等,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雪球是逐漸滾起來的,知識也要慢慢積累,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從量變到質變。另一方面,老師需要留更多“創造性”作業,學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高層次的作業應該是能夠訓練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作業,幫助學生髮展思維,為學生創造潛能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某種角度來看,留作業能夠反映出老師的智慧。

留多少作業要因學生而異,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留的作業內容和數量可能都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比如,五年級《慈母情深》一課學習後,有的老師這樣留作業:對基礎較弱的孩子,要求他們掌握字詞,熟讀課文,並背誦課文中老師和夥伴推薦的段落,搜集關於母愛相關文章,並在班會上與大家分享。對於學習基礎不錯的孩子,在此基礎上要求他們對搜集資料進行分類、提煉重要信息,並組織語言,在全班進行「母愛」演講。對於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建議他們採取詩歌、美文等方式對主題進行創作。

近年來,教育部多次要求減輕學生負擔,科學合理佈置作業,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其中,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各學校老師在佈置作業時,應該嚴格遵循。

無論老師留什麼樣的作業,都需要有評判。俗話說,今日事今日畢,老師每天的授課內容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呈現的學習成果來驗證;學生是否掌握了當天所學知識,也需要通過作業反饋的真實情況來檢查。老師在評判過程中欣賞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欣賞著那份「自信」。同時,老師給學生以建設性意見,激勵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實現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

可以說,判作業是教師的工作態度和高度責任感的體現,有助於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假如把這個環節推給家長,老師便是應付差事,因為從家長批改的作業中,老師根本無法了解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

[專家觀點]

教師是「作業」育人第一守護者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 王海燕

作業具有全面育人的現實意義,教師是賦予作業以成長意義的第一守護者。樹立服務學習的作業價值觀、開展多元參與的作業實踐,是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一個現實課題,也是化解當下各種作業爭論的現實路徑。

就作業價值觀而言,儘管家長、教師都會有自己的解讀,但是作為專門從事教學的專業人員,常常也是學生作業的第一發起人,教師尤其應當對於作業的功能、目標以及落實過程有清晰理解和設計。例如有研究者從作業的實際內涵角度認為「作業即知識操練,作業即心智訓練,作業即自我探究」,也有研究者提出“作業即遊戲活動”“作業即教學鞏固”“作業即學習活動”“作業即評價任務”。通過作業的設計和實施,我們可以看到業內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關注。而今天的作業,已經超越了類型之爭,更多是聚焦於教師如何結合教學的目標任務,將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鍛煉與具體的學習任務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師的作業價值觀應指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過程育人。

研究表明,當人處在一個賦予學習以意義的情境中時,學習就會得到促進。就作業的實施過程而言,教師從促進有意義學習的視角出發理解作業的時候,設計怎樣的作業、如何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如何批閱作業、如何藉助作業改進教學、把握學生學業水平,會整體納入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全過程;會基於課程標準從作業的目的、完成方式、批閱及結果的使用等環節設計多樣化作業。教師既關注課前的學情分析與設計,也會關注課上的學習進程,更會重視作業對於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反饋、拓展。由此,學生的作業會成為學習發生的多樣態體驗,展開基於不同任務、項目、主題的多樣化學習。其中,有學生的獨立學習,有小組合作開展任務性學習、項目式學習以及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因此,作業還具有增進交往、互動、對話、理解、想像的社會學意義。

要讓作業切實成為促進學生個人、群體學習的紐帶,成為增進同伴互助、親子關係、家校合作的「附帶學習」,還需要教師將合理靈活的批閱作業方式與結果的使用納入作業設計之中。以目前最常見的指向學生學科基礎知識鞏固練習、相關能力鍛煉的作業批閱為例,教師可自己全批面批,也可調動學生參與互評互學。但不論評閱的主體是誰,佈置作業的教師都需要及時收集和分析作業批閱後的結果,或面向全體學生及時反饋點評,或與不同學生、家長個別反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參與作業的評閱、被評閱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對同伴的學習指導和建議,更讓教師自己進一步了解學生差異、水平、態度,營造共同學習的融洽氛圍。此外,像活動類任務單式作業多是學生與家長、同伴共同完成的作業,教師可以在必要時邀約家長、同伴共同參與作業點評與分享,讓作業具有啟迪思維、增進交往、豐富生活的意味。而這些可能性的發生,都源自教師對於作業的意義理解、精心設計和具體推動。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