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意氣風發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會上說:

“特區政府會會不遺餘力,竭盡所能推動大灣區的發展,並會在‘一國兩制’方針下,透過參與大灣區建設,積極為香港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

就在一周前的2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提出修訂《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和《逃犯條例》。

四個月後,修例風波爆發。

一切變了模樣。

一語成讖。

2017年7月1日,第五屆特區政府成立。林鄭月娥致辭:

“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大日子,我在國家主席監誓和各位見證下,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此刻我懷著謙卑的心情,接受我人生中的最大榮耀,並準備好應對我公務生涯中的最大挑戰。”

1980年8月,林鄭月娥加入港英政府,成為“天之驕子”的政務主任。從那時算起,她已經在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任職累計已近40年。

40年的公務生涯,屢經挑戰。2014年,香港發生非法“占中”事件。79天裡,中環陷入混亂與無序。作為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率領政府官員,直面占中人士,與反對派大佬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就政制發展進行對話,直言不諱地批評“占中”名為爭取民主,實為亂港之舉:

“將市民福祉做對話籌碼,不符合公眾利益,不符合現實需要,不符合政治倫理,以占‘中’威迫我們接受其方案,不會達到目的”。

那是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經歷過的最大挑戰。

誰也不會想到,擔任特首後,她要準備應對的最大挑戰來得如此之快。

2019年2月提出修例計畫;2019年3月刊登政府憲報;2019年6月宣佈暫緩;2019年9月宣佈撤回。

“The bill is dead!”

世人皆知,修例風波,是香港回歸後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機,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政治災難。

然而,修例風波又豈止是林鄭月娥的最大挑戰?!它讓香港變得滿目瘡痍,“一國兩制”實踐遭遇重大挫折,也把“人心回歸”拉回了起點。

且,它讓兩地的融合出現中斷點。

林鄭月娥領導下的第五屆特區政府,有新的理念與風貌,在推進兩地合作交流上,有新的思路和謀劃。

本來一切順利。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

經歷20餘年中央政府的一貫支持,經歷幾任特區政府的不懈努力,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在與祖國同發展共繁榮上,香港本來該進入的是收穫的季節、奔跑的時代、漸近的未來。

因為修例風波,戛然而止。

從去年6月開始,至今,在香港的媒體上,在香港社會的議題中,不僅粵港澳大灣區消失了,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也幾乎消失了。

修例風波形成的基調和主旋律,牢牢鎖住了香港社會的注意力。似乎,已沒人關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進程,關注兩地交流合作的步伐,同發展共繁榮又變得模糊起來。

近日,香港第三波疫情爆發,建制派呼籲中央出手幫香港渡劫。在這件事上,香港一些醫護協會和人士竟也紛紛表示反對。

修例風波有多重的深遠影響。此一,也開始浮現。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檔。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近期目標很清晰,近期目標很遙遠。從去年2月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就這麼流失了。

問題是,重啟也變得很艱難。正如靖海侯此前的分析,香港今天的社會議題是政治,未來一段時間的社會議題還是政治。

9月份,香港將迎來新一屆立法會選舉。贏取過半席位,建制派志在必得,反對派也志在必得。選戰將不可避免地耗費今年香港各方的主要精力。

由於搞反對派搞“初選”,大量修例風波中激進派“上位”,已提交提名的黃之鋒等人公開表示不會簽署確認擁護特區和基本法。立法會選舉前後,關於取消議員資格的社會爭議還將持續發生。

政治的旋渦,選戰的泥淖,正裹挾著香港的全部。

轉眼就是2022年,香港將迎來新一任特首選舉。因為2019年建制派在區議會大選中慘敗,80%的席位易手,直接導致117個特首選委席位丟失。另一場激烈的選戰,又要短兵相接了。

還有修例風波中大量堆積的刑事案件呢?

無法分身,無暇關注經濟民生的發展與改善。而在本年度立法會任期結束前,關於大嶼山填海造地的計畫又流產了。

兩地融合發展,不存在一廂情願就能辦成的事。

廣東、澳門可以專注,香港卻已不能。而離開了香港的主動努力、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只會停留在藍圖裡。

是要繼續抓好選戰嗎?香港民主意識、選舉文化的炙熱,已無法澆滅,而選戰失敗的結果,又有不能承受之重。這是一條不歸路。

是要重拾經濟建設嗎?香港的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解決香港問題還得繼續在政治上謀篇佈局。這是香港的鬥爭路線。

或者可以說,在香港問題上,不得不參與鬥爭,卻也客觀上陷入了反對派的邏輯裡,在與他們要進行的長期纏鬥中,支付著發展時間和發展空間的巨額代價。

香港需要政治降溫,找到打拉結合的平衡點。

兩地之間存在的議題差異、注意力的分野,對香港“人心回歸”有弊無利。而,陷入香港的一場場選戰中,將不可避免地助長香港的民粹主義和本土主義,讓社會更聒噪和撕裂。

國安法公佈施行了,正在催生香港發生新的變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了解決的能力和手段,修例風波已不可能再重演。香港跑不了。

或許,我們可以在底線之上,更從容些。

這,也就是總書記2017年7月1日在香港講話裡說的:

“求大同、存大異”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