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進入貴州的石阡境內,受到國民黨湘、桂、黔軍的重重包圍。10月16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紅六軍團第十八師第五十二團為掩護軍團主力轉移,主動暴露自己,把敵人引向困牛山。由於敵眾我寡,彈盡無援,被逼絕境,為不當俘虜,百餘紅軍戰士飛身跳下70多米高的山崖—虎井溝,絕大多數壯烈犧牲。

石阡突圍戰

1934年4月,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對中央根據地的廣昌地區大舉進攻,拉開了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戰役。當時的中央在7月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隊後不久,又於8月派紅六軍團從湘贛、湘鄂贛根據地向西突圍,先期轉移,並要他們到黔東來聯繫夏曦、賀龍、關嚮應帶領的紅三軍及其創建的黔東革命根據地。10月,中央紅軍在失去寧都、興國之後,也撤出中央蘇區,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線向西轉移。

紅六軍團的領導由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和參謀長李達等組成。軍團下轄十七師三個團和十八師三個團,共9700多人。紅六軍團在到達貴州甕安、餘慶時,因五十四團團長趙雄犧牲,未重新任命,其時實際僅五個團。10月4日,軍團部到達甕安的猴場後,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改變原向西、向北的進軍路線,改向東,朝著石阡、江口方向挺進。

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

此時,蔣介石已調集湘軍李覺、桂軍廖磊和黔軍王天錫率領的24個團進駐鎮遠、黃平、施秉、石阡等縣,對紅六軍團進行圍、追、堵、截,妄圖將紅六軍團擠壓在烏江以南的狹長地帶加以殲滅。

當時,中革軍委對湘、桂、黔軍的佈置並不清楚,還接二連三電令紅六軍團向東。六軍團也對敵情不甚了解,毫無戒備地向東推進。十七師前部進至石阡縣甘溪時,還十分從容地佈置宿營。當發現敵情後又未及時向軍團部報告,軍團部未下達命令作戰鬥準備。當桂軍廖磊部發起進攻時,紅軍毫無準備,很快被敵截為數段。面對後有追兵、前有阻敵的情況,各部隊倉促應戰,向北轉移。由於紅軍人生地不熟,向北進入了十分危險的地勢。此間地形複雜,山高坡陡,溝深崖絕,加上國民黨軍的反動宣傳,當地百姓對紅軍一無所知,甚至輕信敵人的話,見紅軍來就躲避。

紅軍在甘溪一役損失1000人以上。進入大山,糧食、彈藥都發生困難,加之水土不服,又誤食桐油,自然減員也十分嚴重。往北有烏江天險,往西有黔軍把守,往南有桂軍阻擊,往東又有湘軍截攔,軍團領導只好決定再走甘溪,向南突圍。

紅軍「飛」崖

為掩護軍團主力南突,紅十八師的龍雲師長和田海清團長率五十二團斷後,先在板橋阻擊追敵,後南撤追趕主力。他們未到達龍塘,發現南撤之路被敵截斷,只好果斷繞十二里山樑往西去川岩壩,後向北去困牛山,希望拋掉敵人後再向南追趕主力。

由於連續數天在十二里山樑子轉,湘、桂、黔敵以及民團相繼佔領了川岩壩及附近制高點和重要村寨,紅軍無論走到哪裏,都受到敵軍及民團的截擊。困牛山的戰鬥,是最為悲壯、最為慘烈的。

困牛山,實為睏牛山,因形如一頭疲倦而睏卧之牛得名。其東南有十二里山樑,西北有老君山,西南有譚家灣大山,北面是萬丈深淵的黑灘河。困牛山山脊平緩,蜿蜓10餘里。

此時,五十二團800多人已嚴重減員,餘下的絕大多數戰士又因進食桐油食品,拉肚子十分嚴重。該地屬敵軍佔領區,百姓也不敢做飯給紅軍吃,多數戰士瀉、餓、困交加,槍拿不動,路走不動。由於嚴格的群眾紀律,就是看見地里的紅苕、蘿蔔,紅軍戰士也不敢拔。儘管這樣,紅軍對敵軍和民團的重重包圍也毫不畏懼,團結戰鬥,邊打邊退,牢牢拖住敵人。

16日這天是重陽節,紅軍來到困牛山的尾部高處—大坪,團長田海清犧牲,全團戰士放聲痛哭。敵人聽到哭聲,知道紅軍指揮員陣亡,於是督著民團和裹脅當地群眾數百人向紅軍壓過來。紅軍原先由下往上退,現在是由上往下退,僅有的地勢之利蕩然無存。聽見身後嘩嘩的水聲,紅軍知道背後就是河流或者懸崖。在一里多路的戰線上,正山樑的百多位紅軍看到壓下來的人群,既不想當俘虜,又不想傷百姓……不知是誰喊了一聲「跳」,接著就是砸扔槍支的聲音,又是一個接一個的跳的聲音……

戰鬥在左邊的200多名紅軍戰士憑藉著草叢和土坎的掩護,在龍雲師長的帶領下順著營盤腦的小路下到溝底,再爬上對面的蒙人彎,翻老君山撤出了戰鬥。

當時是有紅軍戰士未犧牲的。團司號員陳世榮就是其中之一。

龍雲師長突圍出去,也未趕上軍團主力,在一次戰鬥中受傷被俘,後來被國民黨軍殺害於長沙。

困牛山戰鬥,紅五十二團以多數犧牲的代價,拖住了敵人,為軍團主力的轉移贏得了時間。特別是百餘紅軍,寧死不做俘虜,寧死不誤傷百姓,最後砸壞槍支,集體飛身跳下70多米高的山崖,壯烈犧牲,留下紅軍史上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

延伸閱讀:

百餘紅軍在石阡縣的困牛山集體飛身跳崖的英雄壯舉,在當時的兩軍電報中都有反映,國民黨軍的戰報中則說有千餘人被打散、跳河。

解放後,許多紅軍將領都有回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紅六軍團戰史》、《紅六軍團征戰記》、《黔山紅遍》、《紅軍在黔東》以及《黔東革命根據地》等書中都有記載,解放軍也曾三次派人到石阡縣進行尋訪。可由於種種原因,紅軍飛身跳崖這個地點未被找到,百餘紅軍幾十年孤魂野鬼,難以安息。

直到2002年,石阡縣黨史辦的楊又鑄主任,憑著對黨史事業的忠誠,對革命烈士的敬仰,在縣裏領導的支持下,爬山涉水,深入石阡縣境和思南縣部分鄉鎮紅軍走過的地方,一口氣走訪了三四十名散失紅軍及八九十歲的知情老人,搜集到不少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終於在2009年9月,才在困牛山為百餘跳崖紅軍修起了獨具特色的紀念碑。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