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北京召開,為明年的「十四五」規劃作準備,開好局。會議上確立了八大重點工作,當中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工作首位,中央表明將以新型舉國體制之力,從多方面並駕齊驅,大力發展科研,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由此可見,科技發展乃「十四五」規劃中的重中之重。

回顧2020年,可謂中國科技輝煌的一年。中國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率先進入5G新時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完成,衛星覆蓋範圍更廣、導航訊號更強、定位更精準;量子電腦原型機「九章」面世,速度比Google的「懸鈴木」快百億倍;當然,少不了嫦娥五號登月成功,寫下了中國航天科技新一頁,更採集了寶貴的月球土壤回國研究。

面對國家輝煌的科技成就,除深感喜悅外,香港亦需同時思考究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能扮演什麼角色、有何貢獻及如何促進自身發展。

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早於10月中央發表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表明「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近期廣東省委發表的廣東「十四五」規劃中亦再次強調「攜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見,發展高新科技不單是國家的大方向,更是未來香港的新路向。

香港齊集所有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先天條件。首先,本港擁有優秀的科研大學,至今已成功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科研人才,如已故「光纖之父」高錕、「星之子」陳易希、乃至參與研製嫦娥五號「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的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等,科研人才輩出。其次,香港有優秀的科研硬件配套,除大學院校外,數碼港、科學園等均可作為科研搖籃。再者,香港可借國際大都市之便,吸引外國學者到訪,促進本港,甚至整個中國與外國之間的科技交流。憑藉上述種種優勢再加上中央的支持及大灣區各市的緊密合作,香港定能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強化國家科技力量作出龐大貢獻。

此外,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亦可為本港經濟發展開辟新道路。香港一直以金融、旅遊及零售業為經濟主體,但過去一年不幸地因黑暴及疫情雙重打擊,使旅遊與零售業遭受重創,經濟單靠金融業獨力難支,因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有見及此,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正好為本港經濟帶來新轉機。創科產業經濟潛力巨大,以深圳為例,2019年當地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高達26277.98億元人民幣,騰訊、華為等科創企業更是蜚聲國際,如香港參考深圳的經驗加以合作發展,必可為本港千瘡百孔的經濟帶來一番新景象。

只有把握好「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新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定能重現東方之珠的風彩。

《青評會》成員 – 許嘉樂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