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考起很多人。這不是科學難懂那麼簡單,而是普遍人缺少想像力,為什麼?想一想,學校有一門訓練想像力的課嗎?父母督促子女備課應試之外,有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嗎?

愛因斯坦的科學興趣是來自兒時的一枚指南針。(網上圖片)

愛因斯坦的科學興趣是來自兒時的一枚指南針。(網上圖片)

經常有人問,中美科學技術差距有幾大,我們追得上嗎?大家聽一下大科家的小故事︰愛因斯坦16歲學業不佳被退學而要轉校,但無礙他學不專心但有好奇心的本性,經常想像自己騎在一束光線之上,在宇宙奔流,他心中疑問著︰「如果我用和光同等速度運行的話,我看到光會是什麼樣子?」愛因斯坦對光這種觸不到又有點抽象的東西產生好奇,引導他走向解開自然之謎的科學探索之路。

什麼是「相對論」?牛頓提出的力學法則和萬有引力,認為「時間和空間與其他任何物質都沒有關係」,在這觀點之下,時間和空間被視為「絕對的時間和絕對空間」,不過,愛因斯坦猜想自然不是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可與其他物資發生關係,從而發生變化,換言之,時間和空間的規律是相對性。愛因斯坦從光不是恆定速度,光的到達存在「同時」與「不同時」的問題上,找出他的突破性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看過以上故事你就明解,因為即使權威如牛頓留下千錘百鍊的知識,還不足以圓滿解釋宇宙的規律,箇中存在太多的未知空間,這樣需要我們以豐富的想像力,好奇心的假設,才得以發現出來,這個迭代更新的過程,名之為科學。牛頓的物理定律,不是已經帶來了工業革命,創造了今天可以探月、潛海的科技成就嗎?是的,如果牛頓的知識不變,文明便止於此,我們沒有今天的智能手機、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

中國跟美國的科學技術還有差距,但我們可以追上來,關鍵只有一點︰中國需要更多科學家。科學家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愛因斯坦晚年回憶,他之所以對科學感到興趣,是5歲的時候,父親買給他一枚指南針,大科學家兒時看著指南針被一股神奇力量牽引不停轉動,總是指向同一方向,他說︰「這份體驗到了長大成人之後,依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我不是說,你買給孩子指南針,便可以為社會培養出一名優秀科學家,我想說的是,你從愛因斯坦的故事,明白到怎樣可避免扼殺孩子的科學天份。教育要改進嗎?家長思維要改變嗎?你懂的。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