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香港正進行的鬥爭,有兩場,一場關乎國家安全,一場關乎市民生命,一場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場在反覆中反覆。

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說:「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香港的這頭等大事,讓市民灼心,讓中央掛懷。

23日淩晨4點,特區政府發出公告:明確佐敦為「受限區域」(即東至吳松街、南至南京街、西至炮台街、北至甘肅街,見附圖),區域內人士須留在處所並按政府安排接受強制檢測。

這是香港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簽出的第一張「禁足令」。

形勢無疑是急迫的。1月20日至20日期間,香港佐敦、油麻地累計出現162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牽涉約56棟大廈。

地少人稠的香港,在一波又一波的病毒侵襲下,疫情防控未見改觀,風險累積越來越大,一年來的所有努力都在「前功盡棄」的邊緣。而目前香港的失業率已經達至6%了。

疫情防控不力的負面影響,不止于市民的焦慮恐慌,不止于民生、經濟。人們開始質疑特區政府的治理能力,對特首林鄭月娥的批評指責,也洶洶而至。

在國安法公佈施行後香港經歷「陣痛」的時候,在行政主導體制實踐要矯枉過正、鞏固發展的重要關頭,疫情正成為一種巨大的壓力,擾動著香港發展的方向,使其陷入新的泥淖中,遭遇政治的、社會的重重危機。

能不能有效防控疫情,茲事體大。

嘗試過不少手段的特區政府,從第一張「禁足令」開始,或許已經明白事態的嚴重性,開始在屢戰屢敗中反思,從繁忙無序中清醒,以新的探索探求制勝危機的可能性。

特區政府防疫政策之變,不同尋常。

早前,當特區政府因疫情提出油麻地社區概念時,反對派KOL即在明報發表評論文章,以此攻擊特區政府照搬內地做法。而對於林鄭月娥本身,其更早前亦表明香港不同於內地,難以像內地一樣對社區疫情作封閉處理。

思維的慣性,路徑的依賴,社會輿論的掣肘,事事處處「思慮過盛、顧忌太多」,甚或對內地疫情防控經驗不屑、不解、不關心,讓特區政府一度多了躑躅、迷茫,一直少了果斷堅毅。

但這一次,他們邁出了「禁足令」這一步,邁過了自己的「心坎」。

12月24日至25日,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說,「

重大考驗面前,領導力是最關鍵的條件」。

1月11日,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說,「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一場危機,危中有機。特區政府何以證明自己有行政主導的能力,何以證明自己不負中央的期望,何以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救市民和香港于疫情之水火?唯有創新。

「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防疫一年了,無論特區政府是被動地走出這一步,還是主動地邁出這一步,此變都是必須且有益的。

更何況,此變還是經驗的、科學的,已被內地所實踐成功的,對扭轉香港的疫情防控形勢是可行、可望的。

變化並非空穴來風。

特區政府推出「禁足令」的前三天,1月20日,中央援建香港臨時醫院項目20日竣工移交。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萬平方米,含6個病房大樓、1個醫療中心及配套設施等,可提供136間病房、816張負壓隔離病床的臨時性可「永久性」使用的醫院,中央派出的隊伍4個月內給建成了。

在香港,這樣的速度就足以讓香港社會體會到三點:

1.中央支持是有力的;

2.內地經驗是可信的;

3.香港的不可能性在中央幫助下完全是可能的。

項目竣工移交儀式上,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的致辭更直接將「防疫真經」遞到特區政府手上。

這篇致辭大有深意。

1.「香港是對外聯繫廣泛的國際城市,始終面臨著外防疫情輸入的巨大壓力和風險」「」抗疫一年來,香港疫情仍然反覆多變」——明示香港疫情防控的形勢,表達中央擔憂。

2.「面對複雜嚴峻局面,香港各界要像應對一場戰爭一樣,開展全民動員,確定戰術戰法,增強必勝信念」——明確香港疫情防控的方向,表達中央要求。

3.「堅持全民參與,打一場疫情防控總體戰」「堅持科學防控,打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堅持以人為本,打一場疫情防控殲滅戰」——明晰香港疫情防控的方法,表達中央期望。

致辭用的是平和的語言,明顯又是苦心孤詣。

1.亦尊重亦鼓勵,希望特區政府狀態上有改進,真正進入防疫的「戰時狀態」;

2.亦引導亦指導,希望特區政府策略上有改變,真正提高防疫的「科學水準」;

3.亦說予特區政府亦說予香港社會,希望特區在整體上行動起來,真正形成共識、達成合力。

其中幾句話,更是以極其微妙的方式,給出了特區政府在防疫大考前應有的「路線圖」或曰「答案」:

「香港社會各界要圍繞‘清零’目標,落實防控措施,鞏固防控成果,配合特區政府強化核酸檢測,提升追蹤溯源能力,不斷積‘大廈清零’、‘社區清零’的小勝,直至取得全港‘清零’的大勝。」

這幾句話就是告訴特區政府:1.防疫的目標就是「清零」,要有明確這個目標的魄力;2.實現「清零」有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強化核酸檢測,提高追蹤溯源能力」:3.達至「清零」的目標路徑有三:大廈清零,社區清零,進而全港清零。

幾句話,既宏觀也微觀,有方向有方法,有提醒有提示,算是「手把手」地教香港怎麼做了。

一些朋友可能還記得靖海侯在《民怨正「沸騰」》一文中的話。特區政府在確立「清零」目標、開展全民檢測、實行社區管理等方面,有過迷思,曾經被動,一度裹足不前。

黃主任在致辭中的這幾句話,正是幫助特區政府澄清謬誤,幫助特區政府堅定決心,幫助特區政府制定實施並落實、落細計畫。

靖海侯曾經在大公報專欄撰文:《市民在打仗,官員在打工》。各方都有共識,疫情防控就是一場戰役,特區政府應該拿出戰鬥的姿態來了。

我們當然要肯定特區政府在防疫上的努力。

近期香港病例增多,跟國外疫情再爆有關,跟特區政府擴大檢測範圍有關。特區政府在努力與病毒賽跑,只不過目前還沒跑到病毒的前面。而自12月24日內地與香港就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專題交流,特區政府也已經開始體現防疫工作的加速度。

但努力要靠成果來檢驗,努力更當是有效的。根據國家衛健委和港澳辦負責同志幾次提出的對香港的建議,特區政府還可以做得更多:

1.現在香港確診的病例,多是在醫院發現的,能否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把工作前置,把握主動性?

2.香港的聯防聯控機制是否健全、順暢,分級分區防疫是否有策略安排、有具體計畫?

3.香港防疫工作的科技化含量夠不夠,有沒有將內地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借鑒過來,而不是簡單的堆資源和人手?

黃柳權主任在致辭中的最後一段說,「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將繼續加強與特區政府的溝通協調,完善兩地合作體制機制,並為特區防控疫情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話很明白了,特區政府需要中央支援什麼,中央都會考慮,特區政府需要內地支援什麼,內地都會考慮。

特區政府不應再有顧慮,也應當從全世界一年的防控成績上,看到標杆,認清方向,探尋到解決香港疫情問題的法門。

如本文開頭所言,疫情防控於香港,不只是一項具體的民生工作;于特區政府官員,不只是一項具體的治理動作。它涉及香港的全域和整體利益,涉及中央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評價。

它是要被動承擔的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場「社會實驗」,一個在治理香港上擺脫思維慣性、理念束縛、路徑依賴的大好機遇。

在黃柳權主任的致辭中,用了「總體戰」「狙擊戰」「殲滅戰」三個詞,沒有採用內地的「人民戰爭」一詞。靖海侯的理解是,這不是說香港的疫情防控就不是「人民戰爭」,而是提醒香港必須將動員市民、組織市民體現在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落實中。

因為這是特區政府曾經以為相比內地劣勢的,一度頑固堅持原有路線的思想根源。不打破這一點,不在疫情防控中完成這樣的「實驗」,今後香港若遭遇如疫情一樣更大的危機,香港不會有新機、不會開新局、不會實現新跨越。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獨特制度優勢,其獨特不能只理解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還在於可以整合兩地制度各自優勢的獨特。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不融匯不足以融合,不整合各自優勢不足以整合各方力量。在熵增的規律下,香港要保持活力和競爭力,必須盡最大可能借鑒吸收一切外部的積極因素,才能讓其獨特的制度有動能、可持續、得生長。

如此,任何科學的防疫措施都是可以落地的。如此,香港便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疫情防控這場「公開考」,特區政府可以做更多。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