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疫情下青少年情緒求助增三成 最細僅6歲

社會事

疫情下青少年情緒求助增三成 最細僅6歲
社會事

社會事

疫情下青少年情緒求助增三成 最細僅6歲

2021年01月25日 10:26 最後更新:10:28

醫生透露,青少年及兒童因疫情被逼困在家中,承受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

疫情陰霾持續籠罩本港,校園的面授課堂多次被煞停。有精神科專科醫生透露,青少年及兒童因疫情被逼困在家中,承受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過去半年的求助個案大增兩、三成,年紀最輕的僅6歲,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的行為模式不妥,如情緒化、失眠等,應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為向深受情緒及精神困擾的學生提供支援,有機構發起募捐行動,目前已有80名學生在受惠名單之列。

疫情陰霾持續籠罩本港,校園的面授課堂多次被煞停。資料圖片

疫情陰霾持續籠罩本港,校園的面授課堂多次被煞停。資料圖片

自前年11月社會運動持續升溫,本港學生已停課6天,惟社運帶來的硝煙稍退,去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社區蔓延,學生回歸校園上課遙遙無期。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表示,學生因停課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即使復課學生霎時間亦難以調整心態;過去半年的學生求助個案大增兩、三成,年紀最輕僅6歲,主要涉及學業壓力。

有精神科專科醫生透露,青少年及兒童因疫情被逼困在家中,承受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資料圖片

有精神科專科醫生透露,青少年及兒童因疫情被逼困在家中,承受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資料圖片

「他晚晚都不睡覺,擔心屋企會突然爆炸。」林美玲憶述,去年5月曾有家長帶同8歲男童德仔向她求助,德仔非常重視個人衞生,甚至有洗手癖好,因一次打噴嚏的飛沫不慎弄髒面前的電腦鍵盤,自行拿出消毒搓手液清理後,想起母親曾教導他電器濕水會釀成爆炸,導致徹夜難眠,最終診斷為輕微焦慮症。

她解釋指,幼童因不能如常回校,只剩家人和電視作為接觸外界的窗口,德仔因不斷透過電視機看到疫情相關的報道,以及想起父母在去年初爆「口罩荒」時的緊張神情,對外界的焦慮情緒開始醞釀。她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的行為模式不妥,如情緒化、失眠等,應趁早向教師及駐校社工求助,同時亦應減少責罵,避免問題惡化。

去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社區蔓延,學生回歸校園上課遙遙無期。資料圖片

去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社區蔓延,學生回歸校園上課遙遙無期。資料圖片

對於港府在本月初宣布復課日期暫定為農曆新年假後,她認為疫情仍未受控,學生未必能按計畫返校,但學生已逐漸習慣網上教學,待在家中的吸引力日益增長,建議家長督促子女保持規律的作息,以及平衡每天學習及娛樂的時間,為復課安排做好準備。

現時在公立醫院輪候精神評估及治療需時年半至3年,意贈慈善基金於上月展開「維樂天蝴蝶計畫」網上籌款活動,目標籌得約10萬元,為基層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免費的精神評估,並將嚴重個案轉介予公院作緊急個案處理,目前已有80名學生被列入受惠名單中。

醫生林美玲(左)表示,學生因停課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

醫生林美玲(左)表示,學生因停課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

往下看更多文章

WeCare SOS關心學生精神健康 家長及老師需多聆聽學生心聲

2024年01月08日 23:19 最後更新:23:19

根據世衛,疫情後每8人便有一人情緒健康出現問題。當中18歲以下的學生,每4人就有一人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憂鬱症狀,是疫情前的一倍。情況值得大家重視。在2023年,學生輕生的個案已過30宗,超越過往紀錄,情況不容忽視。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林美玲醫生,認為情況已刻不容緩,與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合辦了「WeCare Support Our Students」(簡稱「WeCare SOS」),並在香港電台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中,分析情緒出現問題的箇中原因,與家長及教育界分享應對的方法及講述WeCare SOS的運作。

林美玲醫生在香港電台節目「我們不是怪獸」接受主持潘少權和梁永樂訪問。

林美玲醫生在香港電台節目「我們不是怪獸」接受主持潘少權和梁永樂訪問。

2023年10月至11月發生了不少學生輕生個案,令人痛心;當中的痛點是即使高危學生找到援助途徑,卻需輪候一段長時間才獲得服務。駐校社工若能識別高危學生,及時獲得專業精神科醫生接見,為該學生作出評估及支援,會有助紓緩學生輕生問題。林美玲醫生表示:「WeCare SOS是由坊間約20名精神科醫生連同一批義工及社會工作者,在短短兩星期內組織起來,為學生提供緊急服務。計劃的首幾次治療是免費,然後再由社區資源接棒。計劃的第二部份是提供專業培訓強化教師和社工識別高危同學的能力及提供支援,預計將會有更多醫生加入。」

疫情期間學生與老師及朋輩間關係變得疏離;疫後學校回復上課,大家為追趕課程,面對重重挑戰而產生巨大壓力。林醫生在節目中指出,大家可以從學生面對壓力時所作出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情緒狀況。「情緒出現問題的表徵是睡眠質素欠佳,難於入睡或過早睡醒;他們會感覺缺乏動力,不欲做功課 ,不注重個人儀容和不想見人。身體會因壓力而出現心跳、手震、手心冒汗、呼吸急速,即使沒戴口罩都會感到呼吸困難。較嚴重的身體反應會出現腸胃不適、沒胃口、經常去廁所等,都是身體因壓力而發出的警號。情緒困擾會導致失眠、唔開心,凡事都覺得負面,感到沒希望,沒法完成想做的事情等。」她呼籲家長應要留意孩子們種種反映壓力的生理和心理表徵,切勿低估以為孩子詐病不想返學,避免情況惡化成焦慮症以至憂鬱症。

林醫生建議家長們每天多花10-15分鐘陪伴子女,維持良好溝通,避免把工作時常用的KPI投射到孩子身上,為追趕完成每天的目標,令他們覺得每天都活在困苦中。她建議家長們可多用較具體的讚美打開話題,每天給孩子們兩項讚美,例如讚美他們回家後把書包和波鞋放在適當位置,漸漸便會發現孩子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她解釋:「家長嘗試用關心,跟孩子的興趣走來建立關係。當關係建立了,孩子便會和你分享更多自己的事。關係就像放風箏,風箏會時近時遠,但總有風箏線把你和風箏連在一起。若風箏線因拉得太繃緊而折斷,風箏就會飛到不知所終。」

林美玲分析學童情緒出現問題的箇中原因,與家長及教育界分享應對的方法及講述WeCare SOS的運作。

林美玲分析學童情緒出現問題的箇中原因,與家長及教育界分享應對的方法及講述WeCare SOS的運作。

對於常見的學生𠝹手、自殘行為,林醫生分析一般是同學因事感受到很大壓力,不懂用正確方法去紓解,便用𠝹手的方法來表示皮肉痛楚不及內心痛楚;𠝹手令他們覺得自己還存在這世界上,向週邊的人發出求救訊號。林醫生在節目中表示:「這行為不可被忽視,從國際研究的數據顯示,曾傷害過自己的人,在首5年內成功輕生的風險比一般人大。我們應要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教授正確處理壓力的方法。家長若遇上孩子自殘時,要找學校社工或專業人士幫忙。」
林醫生呼籲家長們勿關上跟孩子對話的門,她在節目中憶述:「曾有個案同學因肥胖被取笑,感到不開心來求助,評估後發覺該同學已患上抑鬱症。當我向家長查詢時,得悉2年前該學生曾告訴母親她被取笑的時候,母親只囑咐她要堅強,不需理會同學便可。原來這等同於向孩子關上溝通大門;其實不論孩子有多大,溝通家門要保持常開,家長也要代入孩子的角度去思想。若家長只當作小事而忽略聆聽子女聲音,他們便誤以為在家中只能保持歡笑的面容,從此收起內心的不安感覺。」
疫情後教師工作非常繁重,林醫生呼籲教師要多聆聽學生聲音,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壓力及身心健康。「若有學生對老師說『條路很難行』,這些說話其實是難於啟齒,若學生選擇了向老師表述內心恐懼,這表示老師成功成為了學生信任的人。雖然教師未必是心理專家,但只要保持鎮定去聆聽同學的心聲,把所接收的訊息轉告輔導組、心理學家或找校外的專業組織,必能幫助遇上情緒困難的學生。」

在節目完結前,林醫生表示:「我們希望透過WeCare SOS這項計劃,讓學生不要害怕及明白到他們並不孤單,地區上有許多有心人願意與你同行,因為”We Care”。」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