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請大家猜猜中國誰搭飛機的次數最頻密,外交部的人一定會答你,不是空姐也不是機師,是我們的外長。現任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自從在阿拉斯加與美國官員正面交鋒後,可說馬不停蹄。可以整理了一下他過去半個月的行程。

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廣西會面

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廣西會面

3月23日: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地點是廣西桂林。

3月24日至30日:出訪六國,包括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聯酋、巴林、阿曼。

3月31日至4月2日:見東盟四國外長(新加坡外長維文,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印尼外長雷特諾、菲律賓外長欽),地點是福建南平。

4月2日至3日:見南韓外長鄭義溶,地點是福建廈門。

王毅與多個東盟國家外長在福建會面。

王毅與多個東盟國家外長在福建會面。

講到這裡就發現現一個很有趣的情況,王毅明明是在中國接待外賓,為何不在北京以逸待勞?而是見俄羅斯客人,要在廣西;見東盟和南韓客人,就選在福建呢?採訪外交新聞的經驗告訴我,領導人或外長選擇不同地點參觀訪問,以至於舉行會談,除了正常的首都,其他的選址都是要釋放出特別的訊息。

這裏可以講一個小故事。回想近20年前,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2002年訪問德國,我也前往採訪,當看到訪日程安排時,就見到有半天的時間會到波茨坦訪問參觀,而參觀的地點正正是1945年《波茨坦公告》簽署地——西席林霍夫宮。當時正值支持台獨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執政,中國領導人選擇到訪波茨坦,自然是想傳出某種訊息。

二戰末期的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西席林霍夫宮舉行波茨坦會議,其後,中、美、英三國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確認了將台灣歸還中國的《開羅宣言》。因此,波茨坦會議對戰後國際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中國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江澤民2002年訪問德國時到波茨坦會址參觀。

江澤民2002年訪問德國時到波茨坦會址參觀。

當時江澤民參觀快結束,有記者追問,他選擇來波茨坦的原因,他簡單回應了一句:「我堅信,台灣一定能與祖國實現統一。」當時外國傳媒雲集,顯然,是要告訴外國,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和底線。

而這次,王毅選擇在與台灣一海之隔的福建,會見東盟四國和南韓外長,南韓媒體在報道南韓外長前往廈門會談時,已高呼是折射出中國的政治意圖,即在兩岸關係緊張,美國借台灣問題對華施壓的大背景下,選址在福建廈門會面,可顯示中韓友好的信息,以此牽制美國。我就覺得可以再直白一些,中國希望東盟和南韓明白中方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堅定,不希望有國家和美國走在一起,越過中國的底線。

至於王毅見俄羅斯客人選址在廣西,打開中國地圖看看就明白,廣西是面向東盟的前沿省份,中國東盟關係雖然良好,但因為南海爭議,每每美國以此與東盟國家交往,以協助保護南海之名拉攏東盟國家。中國與俄羅斯的高層會晤選擇在廣西,也是向美國釋出信號,中國會與俄羅斯加強軍事合作,應對美國在南海的挑釁。

先從時序上來看,王毅同美國高層對話一結束,立即見了俄羅斯外長。美國民主黨拜登上台,頭號敵人應該是俄羅斯,因為在競選期間,不少拜登相關的醜聞,幕後都有俄羅斯出手的影子。所以從美國現屆政府眼中,一方面要阻止中國崛起,另一方面又要懲罰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所以美國同中俄兩國關係,會愈來愈緊張。

在我跑外交新聞的十多年間,採訪領導人外訪的日程沒有間斷,護照上最多入境印章就是俄羅斯,數一數也有十次以上,加上每年國際會議上中俄領導人例必見面,那時每年國家主席都會見到普京5、6次,可見自普京上台以來,中俄關係之緊密。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未來中俄也只能選擇走得更近。

在美國大力拉攏盟國圍堵中國同時,從王毅密集式的外事活動,可見已啟動反圍堵計劃。在中美關係愈來愈緊張之際,南韓外長可能說出了一些國家的心聲:對中美兩國「不是2選1的選項」。各國想選擇站隊前,都要為自己國家利益精打細算,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大國角力的棋子。




微觀中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