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之戰是韓戰的一場經典戰例,是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在朝鮮戰場東線,對京畿道楊平郡砥平里進行的一次對堅固野戰陣地進攻的戰鬥。

砥平里戰鬥是志願軍屈指可數的幾場敗仗之一,且損失相對較重,難逃被反覆炒作的命運,謠言也非常多。

更多相片

砥平里之戰是韓戰的一場經典戰例,是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在朝鮮戰場東線,對京畿道楊平郡砥平里進行的一次對堅固野戰陣地進攻的戰鬥。

圖為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右三)視察戰場

圖為向美軍射擊的輕機槍手

圖為在砥平里上空盤旋的美軍炮兵偵察機

砥平里戰鬥確實是志願軍的一個敗仗。

這些謠言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已經難以查證。謠言主要集中在志願軍的傷亡數字上,有8千、1萬、2萬等說法。最離譜的是一直流傳了十幾年,近來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里戰鬥,志願軍5萬參戰部隊,陣亡3萬餘人,拋下1萬多具屍體」。不少網站還用《人海打不過火海——半島不可迴避的一場失利》,《這場被隱瞞近40年最慘烈的韓戰,終於可以說了》等標題反覆炒作,其中部分文章的閱讀量已經達到幾十萬,造成了惡劣影響。

事實上,大部分人不了解這場戰鬥的真實戰況。鑒於這一被動局面,庫叔今天就講講1951年2月13日-2月16日發生在砥平里的這場戰鬥的真相。

文|王正興編輯|劉俊卿瞭望智庫

1 美軍參戰兵力實際有多少?

上述文章中有一種說法,美軍參戰兵力只有4000人,這實在離譜!

在這次戰鬥中,美軍投入步兵第23團、第1遊騎兵連、第37炮兵營(105榴彈炮)、第503炮兵營B連(155榴彈炮)、第82自動高射武器營B連、第2工兵營B連,坦克一個連,第2醫療營1個排,法國營(配屬韓軍1個連),共計約6000人。

這樣的陣容,不難看出,已經算是一個超級團戰鬥隊。

上述文章中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美軍第23團雖然編製人數眾多,但是並不滿編。

這同樣不符事實!按照美軍步兵第2師記錄,1950年12月美軍第2師補充人員和歸隊傷兵5070人;1951年1月美軍第2師補充人員和歸隊傷兵3841人。扣除這兩月的損失數,截止到1951年1月底,美軍第2師兵力凈增長6215人,實有兵員恢復到16175人,加上韓軍附編1000餘人,共計17200餘人,距離編製數18234人只有1000人左右的缺口。

美軍第23團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補充人員和歸隊傷兵分別為960人和944人,至1951年1月底,美軍第23團已基本滿編。1951年2月,美軍第23團還得到補充人員和歸隊傷兵875人,雖然《美軍第23團指揮報告》(1951年2月)中並沒有給出逐日補充表格,至少在砥平里開戰的2月13日前肯定有一部分補充。

從軍隅里撤出後,當時美軍第23團是美軍第2師中最完整的一個團,大約2200人,而後兩個月美軍第23團得到補充1904人。雖然無法準確獲得美軍第23團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的損失數,但從以上數據可以判斷,美軍第23團已補充完整,基本處於滿編狀態,甚至還有可能超編。註:美軍一個步兵團編製為3700餘人。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參加砥平里戰鬥的美軍是達到或超過6000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第2師補充人員中大量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另外美軍第十軍還給第23團配屬了法國營1020人,亦是有經驗的老兵。

可見,整補後的美軍第23團,其步兵的實際戰鬥力反而比入朝時更強。加上加強、配屬美軍第23團的部隊,在砥平里的美軍第23團戰鬥隊實際上已成為當時美軍最強大的團級戰鬥隊之一。

註:美軍第2師本來就是韓戰中美國陸軍最強的一個師,是美國陸軍第二王牌部隊,僅次於在歐洲的第1師。現在這支部隊叫做騎兵第1師。

這也是美國陸軍上將馬修·邦克·李奇微要求第23團戰鬥隊堅守砥平里的原因之一。如果美軍當時的最強部隊都不敢堅守或者不願意堅守,那這個仗沒辦法打了。

圖為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右三)視察戰場

2 志願軍兵力情況又如何?

志願軍5萬參戰?

官方資料顯示,參加砥平里的志願軍包括,第三十九軍115師343團、344團,四十軍119師356、357團,120師359團,四十二軍125師375團、126師376團、377團共8個團。此外,還有炮兵29團2個連,炮兵42團1個連,炮兵45團1營。

原志願軍119師師長徐國夫在他的回憶錄《大漠風聲疾》中稱當時他指揮的四十軍3個團,即356團、357團、359團,每個團大約六七百人,三個團合計2300人。徐將軍回憶時年事已高,可能不是完全準確。

在滿編情況下,志願軍參戰8個步兵團加上配屬部隊總兵力將近3萬人,但必須強調的是,經過前三次戰役,志願軍各部減員非常嚴重。

圖為向美軍射擊的輕機槍手

以四十軍為例,四十軍入朝參戰時人數為48357人,第四次戰役參戰人數僅為28618人。四十二軍125師,第一次戰役參戰人數為13231人,而第四次戰役參戰人數僅為8149人。125師下屬的三個團,173團第一次戰役時3335人,第四次戰役時1615人;174團第一次戰役時3257人,第四次戰役時2018人;反而是戰鬥力最弱的175團情況最好,因為參戰少,第一次戰役時2887人,第四次戰役時2035人。

雖然缺乏四十軍各團在第四次戰役前的詳細兵力數據,但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到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參戰的各團兵力僅為第一次戰役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測每團大約在1500到2000人左右。加上加強、配屬的部隊,志願軍砥平里參戰總兵力大約在1萬5千人。

美軍對志願軍參戰部隊的判斷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這一推斷。美軍認為志願軍參戰兵力分別為115師、116師、119師、120師各一個團,126師兩個團。

這是美軍官方戰史,顯然上述文章的作者並沒有去認真核查這些官方數據,造成了事實性的錯誤。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志願軍參戰部隊是5個師。這一信息看似權威,出自李奇微的回憶錄《韓戰》,事實上不盡然,李奇微極有可能是直接聽取了美軍第23團報告後形成的結論,而並不掌握真實的情況。甚至有可能,他在回憶錄中這麼說,只不過是想突出自己統帥下美軍的英勇。

3

1:33!志願軍火力劣勢明顯

在兵力之外,火力也是這場戰鬥評估的重要依據。

美軍火力:6門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18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51門迫擊炮;6輛M16自行高射機槍;4輛M19自行高炮;21輛M4謝爾曼坦克。

志願軍火力:20門105毫米榴彈炮;4門75毫米野炮;大約24門75毫米山炮;大約60門重迫擊炮。總共約108門。

註:山炮和重迫擊炮數量無具體數據,系運動戰期間平均損耗推算。因為沒有非常準確的數據,108門是理論上志願軍能參戰火炮的最大值。

美軍火力密度:僅2月13日晚上美軍炮兵就發射各型炮彈24400餘發(含坦克炮),平均每門炮250發。2月13日晚還不是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可以一句話概括,砥平里美軍每公里的火力密度超過了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期間美軍防禦時平均最高火力密度。

註:運動戰期間美軍防禦每公里平均是14到17門炮,砥平里是每公里16門。志願軍這邊,從參戰炮兵數量來講,在砥平里志願軍未達到進攻時平均的戰術密度。不光數量沒達到,而且平均每門炮僅炮彈20-30發,甚至不足一個基數。(所謂彈藥基數是彈藥供應的一種計算單位,而基數量是對單項裝備規定的一個基數的物資數量。)就按照最大數量30發計算,整個戰鬥炮彈消耗量約3240發,僅為美軍第23團一個晚上發射炮彈量的13%。事實上,這種進攻戰鬥,至少打掉10個基數,才有成功的可能。

圖為在砥平里上空盤旋的美軍炮兵偵察機

綜上所述,砥平里戰鬥,僅從紙面推算,兵力對比為:志願軍對美軍,2.5:1,這差不多是整個戰爭期間對美軍進攻作戰的平均水平;但火力對比為1:33(綜合重火器數量和火力密度),遠遠低於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期間平均水平,更不要與陣地戰期間相比了。

但是戰爭不能僅從紙面分析,志願軍的劣勢遠比1:33更為嚴重。

4 志願軍真實傷亡到底是多少?

在掌握參戰志願軍兵力情況後,就不難看出,陣亡3萬餘人,完全是憑空想像。

事實上,有下屬團隊參加砥平里戰鬥的三個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在長達87天的第四次戰役,總共傷亡是12966人。僅這一條,就證明3萬人陣亡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那麼志願軍在砥平里真實傷亡到底是多少呢?

四十軍三個團傷亡最大,1830餘人——引自《戰例選編(四十軍)》;

115師兩個團傷亡879人——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一一五師戰史》(其中部分傷亡是美軍援軍柯羅姆貝茨裝甲特遣隊造成的);

四十二軍傷亡600餘人——引自《四十二集團軍簡史》。

志願軍共計傷亡3300餘人。這是我方資料顯示的真實傷亡人數。

戰爭中,一方高估另一方傷亡是非常普遍現象。那麼美軍是怎麼宣稱的呢?

美軍估計,砥平里戰鬥志願軍傷亡4946人——引自《韓戰中的美國陸軍:潮起潮落》。

《韓戰中的美國陸軍》是美軍的官方戰史,美軍官方雖然高估了志願軍傷亡,但也不敢高估到離譜的「陣亡3萬餘人」。

美軍第23團戰鬥群傷亡404人——引自:《East of Chosin: Entrapment and Breakout in Korea》。

可見,志願軍與美軍傷亡比為8比1,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這個傷亡比確實吃了大虧。

5 砥平里戰鬥為什麼會失敗?

砥平里戰鬥確實是志願軍的一個敗仗。

讓人感覺奇怪的是,我方從來未迴避過這個敗仗,大量的書籍、文章以及網路帖子對此都有介紹,然而一些文章卻以「揭秘」的口吻介紹真相。

目前關於砥平里戰鬥的文章書籍,如果是偏向美軍的,基本都會有這句話「砥平里戰鬥打破了中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雖然此類文章都是站美軍立場,其實這句話卻是褒揚志願軍。因為按照紙面實力,志願軍根本不可能是美軍對手。對一支紙面實力比美軍弱很多的軍隊,居然要用「打破中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其實是對美軍的諷刺。

在戰爭中失敗和勝利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沒有任何一支軍隊不打敗仗。失敗的戰例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理應認真予以研究。

砥平里戰鬥失敗,我們就必須了解,戰鬥是怎麼組織指揮的。

在抗美援朝運動戰期間,美軍防禦時每公里正面是14到17門炮,在砥平里戰鬥是每公里16門炮。

砥平里美軍在一線展開了12個步兵連,平均每個連的正面有500米,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連的正面能分到8門炮。8門炮對付500米的正面,這個火力密度已經足夠了,但這可能並不是砥平里戰鬥美軍真實的戰術密度。

根據資料分析,美軍很有可能是把炮口轉過來,炮口朝外變為炮口朝內,炮陣地放在一線步兵連的後面,也就是說美軍把炮兵陣地放在600米線這個位置,每個方向放一個炮群,在西邊的炮門對著東邊,在南邊的炮口對著北邊。這樣志願軍所有的行動都在美軍榴彈炮火力打擊範圍之內,常規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彈炮火力打擊範圍空白就被填補了。

圖為志願軍在戰鬥

這樣反向佈置炮口的好處並不僅僅是東打西、南打北,而是東南西都打北,南西北都打東。這就意味著在美軍每個營1.6公里的正面大約有18門榴彈炮,再加上營屬迫擊炮13門以及團屬迫擊炮支援每個營3門。砥平里美軍火炮的戰術密度實際可能達到每公里21門。在火炮不變的情況下,大大加強了炮兵火力。而炮兵的火力正是阻止志願軍接近美軍基本陣地的關鍵。砥平里的美軍兵力火力遠超長津湖戰役下碣隅里美軍環形防禦圈,但面積卻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之一。

美軍輕武器的火力同樣強大,美軍在每1米的正面,每分鐘發射的子彈數是12發,理論上沒有生物可以突破這層彈幕。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按照美軍的作戰常規,上述砥平里環形防禦圈只是美軍的主陣地,或者說基本陣地。在基本陣地外面,美軍通常有兩道警戒陣地,戰鬥警戒陣地和全般警戒陣地。

警戒陣地一般位於美軍基本陣地之前1公里,按照砥平里的情況每個營負責一個方向,派出的兵力在半個排到一個連。他們的任務是遲滯、阻擊志願軍攻擊部隊,迫使志願軍攻擊部隊提前展開戰鬥隊形,並給美軍炮兵指示目標,美軍炮兵對志願軍的接敵行動實施移動阻攔射擊或者不動阻攔射擊。

志願軍攻擊美軍基本上只有晚上,很明顯,戰鬥警戒陣地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陣地拖延志願軍的時間越長,志願軍用在接敵運動的時間就越長,突破美軍陣地的可能就越低。由於志願軍在接敵過程中一路都在受到美軍火力打擊,那麼就算通過這一路段,隊形必然散亂,能有效發起進攻的部隊也將低於計劃,作戰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一句話概括,美軍的戰鬥警戒陣地發揮著在夜晚與志願軍爭奪戰場主動權的重任。美軍只要能拖延時間,就是勝利。到了白天,主動權自然轉移到美軍手中,志願軍只能被迫被動挨打。

砥平里美軍環形防禦圈正面是6公里,一線共12個連陣地。那麼打一個美軍連陣地,志願軍需要多少彈藥呢?

首先需要說明,因為縱深的原因,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把一個團陣地視為9個連陣地的。但是砥平里的情況不一樣。雖然美軍是一個加強團陣地,但是因為是環形防禦圈和普通的不同。如果是普通的防禦陣地,美軍一個團有很大的縱深,志願軍打起來難度很大,是不能簡單視為多個連陣地組合的。但砥平里的美軍防禦圈幾乎沒有縱深,因此可以視為12個支撐點防禦來計算志願軍所需彈藥量。

按照志願軍的經驗總結,打一個美軍連陣地,至少需動用火炮30門,其中野榴炮20門,破壞射擊至少需炮彈600發,一次火力急襲至少需600發,開闢通路2條的話至少需200發,壓制敵炮群及側翼火力點至少需208發,阻攔射擊至少需64發,共計1772發。考慮到砥平里的情況為野戰防禦工事,1772發是有把握攻克一個美軍連陣地的最低限量,還不包括可能對美軍的反擊。

1952年志願軍規定,攻殲美軍一個連消耗炮彈的標準是3645發。而砥平里戰鬥的實際情況是,攻擊一個美軍連陣地,平均只有7門炮。如果炮彈按平均最大量計算,總共210發。

這就意味著,炮兵在戰鬥中能發揮的作用為:第一,開闢通路1條,用彈100發,剩下的靠步兵自己破障。第二,支援步兵發起衝鋒,100發。剩餘10發,再壓制下側翼火力點,至於壓制美軍炮群,在砥平里,想都不要想。

必須強調的是,210發依然是理論數據。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運動戰階段,向來是在缺炮少彈的情況下作戰的,也不缺乏火力劣勢攻堅的戰例,這屬於志願軍的常態。砥平里戰鬥炮兵參戰,發揮的作用很有限。

砥平里戰鬥,對於美軍來說,有預先準備的野戰防禦工事。打這種攻堅戰鬥,炮兵是要有時間去準備的。

首先的準備工作就是看地形。打這種防禦之敵不看地形肯定不行,能看個三五次最好,至少看一次地形。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軍的工事情況、火力配系,更不可能知道美軍基本陣地內的情況。看完地形才可以計算射擊諸元,有條件還要進行試射。

沒看過地形,那就只能按地圖指示法射擊,那就成了盲目射擊,無法準確判斷炮彈打到哪裏去。本來炮彈就少,恨不得一發掰成兩發打,恨不得每發都精準射中目標。可是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沒辦法做,炮兵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

6 對於這樣的軍隊,沒什麼好抹黑的

看起來,我似乎在給志願軍砥平里戰敗尋找客觀原因。那為什麼要這麼寫?

首先,解放軍從來不忌諱敗仗,自己進行總結檢討時要求非常之高,很多時候一個很小的失誤都會嚴厲批評。

幾乎全中國的軍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和美軍的火力不對稱,處於很大的劣勢。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志願軍在檢討砥平里戰敗的經驗教訓時基本不提火力這個問題,就算有少數部隊提到,也是放在很次要原因里輕描淡寫提一句,主要在總結檢討自己的主觀問題。

只找主觀問題,不找客觀原因,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

第二,我軍陸軍各部隊往往都有著光輝且驕傲的歷史,所以宣傳上總是突出步兵,而忽略了對戰爭之神炮兵的宣傳。事實上,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傷亡的62%來自火炮,槍彈僅為32%。

第三,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大小戰鬥,志願軍勝多敗少,中國人民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志願軍很強大。可是實際上,在紙面實力上志願軍根本不可能是美軍的對手,美軍的強大遠遠超出中國人的想像,志願軍面對的艱難困苦也遠遠超出國人的想像。

就以本文中的弗里曼為例,實際上他在美軍中並不得志,58歲當個上校團長,可是他的戰術素質極為高超。

美軍增援部隊帶隊的騎兵第5團團長柯羅姆貝茨上校,他的勇敢也不弱於志願軍的指戰員。

這兩個人在美軍中都不得志,也可以從側面反應一個問題,像他們這樣的軍官,在美軍中很多很普遍,這也足以體現美軍的強大。

砥平里戰鬥是韓戰的第三個攻防轉折點。砥平里之戰標誌著志願軍戰略進攻大規模、大踏步、大縱深運動戰的結束,以陣地防禦戰為主的戰略相持階段來臨。

明確砥平里戰鬥中兩軍真實的火力情況,就應得出一個結論,志願軍打不贏,很正常;打贏了,反而是奇蹟。

可是,志願軍偏偏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蹟。對於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可以抹黑的?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