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人猴結合胚胎」 專家憂慮掀道德爭議

大視野

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人猴結合胚胎」  專家憂慮掀道德爭議
大視野

大視野

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人猴結合胚胎」 專家憂慮掀道德爭議

2021年04月16日 21:29 最後更新:23:51

動物基因實驗向來都因牽涉到道德問題而備受爭議,有美國科學家公布,成功在猴類胚胎中培育人類細胞,製造出其細胞來自兩個或多個個體的生物的嵌合體(Chimeras),實驗結果發布後立即引起各方異議。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人猴嵌合體可以與人類幹細胞發育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特殊細胞,他們更將這特殊細胞植到培養皿中的獼猴胚胎。負責帶領此項實驗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表示,他們的研究爲解決可移植器官的短缺鋪平了道路,也幫助人們了解人類早期的發展、疾病進展和衰老,「嵌合體實驗不僅有助了解生命的早期發展,而且對現時生命的最新階段也有醫學上的幫助,對推進生物醫學研究非常有用」。

更多相片
設計圖片

動物基因實驗向來都因牽涉到道德問題而備受爭議,有美國科學家公布,成功在猴類胚胎中培育人類細胞,製造出其細胞來自兩個或多個個體的生物的嵌合體(Chimeras),實驗結果發布後立即引起各方異議。

設計圖片

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人猴嵌合體可以與人類幹細胞發育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特殊細胞,他們更將這特殊細胞植到培養皿中的獼猴胚胎。負責帶領此項實驗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表示,他們的研究爲解決可移植器官的短缺鋪平了道路,也幫助人們了解人類早期的發展、疾病進展和衰老,「嵌合體實驗不僅有助了解生命的早期發展,而且對現時生命的最新階段也有醫學上的幫助,對推進生物醫學研究非常有用」。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網上圖片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網上圖片

有美國科學家公布,成功在猴子胚胎中培育人類細胞。網上圖片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將人類細胞植入早期的豬隻組織之中,但研究發現人類細胞在此環境中成長會有不良分子合成反應。因此,研究小組決定使用「獼猴」,這種與人類基因更密切的物種來試驗實驗室培育的嵌合體。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這次人類幹細胞在比起以前豬隻組織實驗中,存活和整合的相對效率更高。研究小組亦表示,透過實驗能夠了解不同物種的細胞如何相互交流。儘管這是項有實質性進展的研究,人猴嵌合體胚胎在實驗室被監測了19天後被摧毀。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網上圖片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網上圖片

早在2017年,Belmonte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人豬混種」,將人類細胞植入早期的豬隻組織之中,但研究發現人類細胞在此環境中成長會有不良分子合成反應。因此,研究小組決定使用「獼猴」,這種與人類基因更密切的物種來試驗實驗室培育的嵌合體。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這次人類幹細胞在比起以前豬隻組織實驗中,存活和整合的相對效率更高。研究小組亦表示,透過實驗能夠了解不同物種的細胞如何相互交流。儘管這是項有實質性進展的研究,人猴嵌合體胚胎在實驗室被監測了19天後被摧毀。

東英吉利亞大學諾域治醫學院的Anna Smajdor博士在評論這項研究時指,「這項突破反映出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生物類別不是固定的,它們是可變的」。她又表示這些嵌合體胚胎提供了新的機會,因爲現時仍無法在人類身上進行某些類型的實驗,「但這些胚胎是否有人類,尚有待商榷」。

英國有倫理學家對此表示擔憂,稱該「研究成果」帶來嚴重的倫理和法律挑戰。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介定這些新物種的道德地位,更指「此研究打開了人類與非人類嵌合體的潘多拉盒子」,並呼籲就與人類動物嵌合體相關的倫理和法律挑戰進行公開討論。

有美國科學家公布,成功在猴子胚胎中培育人類細胞。網上圖片

有美國科學家公布,成功在猴子胚胎中培育人類細胞。網上圖片

Belmonte教授認爲,他們的工作符合當前的道德和法律準則,「正如我們認為這些結果對健康和研究重要一樣,道德考量及與監管機構密切配合,這一點同樣重要」。他表示「人類與非人類嵌合體成功發育只是時間問題」,進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和改善人類健康,也許它們可能是人類器官的來源。

往下看更多文章

浙大成功合成國內首宗釐米級魚肉 帶腥味質感Q彈

2023年05月26日 12:11 最後更新:22:17

浙江大學學科研團隊近日宣布通過幹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建構技術,成功合成國內首宗釐米級細胞培養大黃魚組織仿真魚扒。

劉東紅教授。

劉東紅教授。

僅17天培育出帶腥味質彈魚肉

由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東紅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牽頭的細胞培養魚肉團隊,聯合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院士團隊對外宣布,通過幹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構建技術,僅用17天,科學家就能用細胞培育出帶有腥味、質感Q彈的魚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合作期刊《npj-食品科學》。

科研人員以大黃魚為研究對象。網圖

科研人員以大黃魚為研究對象。網圖

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以大黃魚為研究對象,分離出具有高傳代能力的肌肉、脂肪幹細胞,並通過調控兩種信號通路誘導肌肉乾細胞分化;基於可食用凝膠改造仿生建構魚肌支架,產生類似自然魚肉該有的結構和紋路,令肌肉細胞沿著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地生長,形成三維培養肌纖維束,實現組織狀細胞培養魚肉的製造。

僅用17天就培育出魚扒。網圖

僅用17天就培育出魚扒。網圖

對海洋魚類資源保護有重要意義

劉東紅表示,科研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培養魚排的外扒,並對其細胞數、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的比例、硬度、黏性、彈性等特徵與真實大黃魚的肌肉組織進行對比研究。從這些指標看,兩者十分相似。

肌肉細胞沿著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地生長。網圖

肌肉細胞沿著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地生長。網圖

劉東紅又指,細胞培養魚肉走向餐桌,還要進行大量的安全性評估。相信隨著技術不斷深化,一定能在可見的未來批量化生產。這項技術將為未來開展不同魚類乃至其他經濟動物的細胞培養獲取優質蛋白提供新思路,並且對於海洋魚類資源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成功培育首宗人工合成魚肉。網圖

科研團隊成功培育首宗人工合成魚肉。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