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有人妻鏡粉迫老公將消費券上繳,準備花在Mirror身上。做男人的當然要捍衛權益,力求保留使用消費券購物的權利。這則花絮雖然可以當作笑料一則,卻也曲線的說明,消費券的實際效益,可能比想像中大!

如果政府只是派發現金,錢可能是被收埋在銀行、床下底又或是匯到海外使用。現在派電子消費券,將這360億元灌入本地的經濟體系中,市民每花一蚊,企業起碼收一蚊,從中受惠的包括企業所聘請的打工仔。從這個角度看,消費券對經濟的支持,肯定高於派錢。

政府首次派發電子消費券,四家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面對相互競爭,須積極推廣,透過找代言人、打廣告、放優惠及降低向商戶所收取的費用等,力爭擴大在消費者及商戶層面的客戶基礎。這造就了一些相關廣告中,「鏡影」重重,讓Mirror與其他的KOL,甚至不同平台的媒體廣告也增加。媒體和廣告行業的業務機會增加了,是不爭的事實。商場、商戶與食肆的聯手優惠,更成為了跨行業促銷的推廣時點。如何能好好捕捉消費券帶來的商機,欠的不是機會,而是創意營銷與噱頭。

早陣子看了一個訪問,財爺陳茂波被問到力推電子消費券,涉及七百多萬市民、十多萬家商戶,改變的是大家的使用慣性,還要被埋怨為何不直接派錢,是否自討苦吃?他倒是有一番見解。

陳茂波眼中的消費券,效益似「三層加料漢堡包」。同樣的360億元,第一層是市民消費先受惠,第二層是為企業帶來數百億元的業務機會,第三層是企業所聘用的打工仔也可受惠。這個漢堡包有加料,是因為電子錢包公司及商戶都推疊加優惠,讓市民在不同角度都可以受惠,同時也帶動消費氣氛,吸引到更多消費。

他又提到,消費券可廣泛地用在「吃喝玩樂、衣食出行」等的範疇,剛好為失業重災區行業提供最聚焦的支持。就以餐飲服務業為例,失業率即使略有改善,但仍高企在11%,遠高於整體6%的水平。消費券帶來的支持及疫情逐步受控的幫忙,有機會為嚴重受創的行業帶來較好的改善空間,稍為彌補在疫情之下、回歸以來,最長最深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透過電子消費券的誘因,讓市民及商戶更廣泛地嘗試使用電子支付;透過更多競爭,讓信用咭或現存儲值支付工具面對減收費的壓力,從而加深和拉闊香港的電子支付基建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長遠及結構性地,將電子支付交易的成本降低、效益提升,且營造空間讓服務及產品能更加貼近消費者的需要,提供更個人化的選擇。

電子支付是網絡經濟的骨幹,網上營銷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透過消費券力拓電子支付是最實效的投資未來。今年首五個月本港的網上銷售貨值增加53%,增幅遠高於整體零售銷售的8%。不過,這個超高增長的網上銷售,僅佔零售銷售總額的7%,比率遠低於內地的超過20%。如果能將高增長的部份谷大,肯定能發揮較正面的拉動作用。

這麼聽落,波叔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卻也是有些挑戰難度。或者用他的說話,也總結了今次的消費券計劃。「無意義的事,幾方便也是麻煩;有意義的事,麻煩些也是值得」。




容義用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