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如何應對極端災害天氣?深圳行動了

大灣區

如何應對極端災害天氣?深圳行動了
大灣區

大灣區

如何應對極端災害天氣?深圳行動了

2021年07月23日 17:45

打造城市「防水牆」

今年登陸我國境內的首個颱風「查帕克」目前已經離開廣東。深圳在此輪颱風期間,全市出現強降水,但整體汛情平穩,未出現較大災情險情和人員傷亡。隨著「查帕克」的到來,深圳也正式進入今年颱風活躍季節。作為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面對接下來有可能持續出現的災害性天氣甚至是極端災害天氣,深圳的準備如何,能否從容應對平安度汛?昨日記者來到市三防部門進行採訪。

近年成功應對多次極端災害天氣

極端災害天氣應對能力是檢驗一個現代化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如何讓城市更安全、更宜居,也是深圳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城市所面臨的重要發展課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部署籌划下,深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繡花功夫著力城市防災減災救災建設,在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信息化上下大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

市三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在近幾年來,我們在應對颱風暴雨極端天氣方面,總結了一些經驗。如在2018年颱風‘山竹’應急處置中,我們通過先進的天氣、水文預測系統,準確獲取分析相關數據,並在此基礎上,在颱風來臨之前,對於災害進程進行了多次沙盤推演和實地應急演練,為最終實際應對做了充足準備;又如去年面對十年一遇的龍舟水,深圳依託全市構建的‘大應急’體系,由市三防指揮部牽頭,充分協調各成員單位各部門各城區,積極加入防禦工作,系統謀劃和推進防災減災,累計有60多萬人投入其中,加之全市治水攻堅戰和海綿城市建設取得的成效,讓深圳的內澇情況大幅減少,城市安全係數大大提高。」

濱海多雨城市存在「天然」短板

然而,作為一個濱海城市,地處亞熱帶,每年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十分頻繁,深圳在極端災害天氣防禦方面也有著「天然」的短板和不足,給我市防汛帶來不小的壓力。

根據市三防部門的統計,我市颱風次數年平均為4個,最多年為9個,颱風多發於7月-10月。1949年以來,登陸我市風力12級以上的颱風就多達15個。降雨方面,深圳地區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雨量為1935.8毫米,年均降雨日數為134.2天,暴雨日數為9.2天,降雨量時空分配極不平衡,暴雨有明顯的季節性,颱風經常直接形成大暴雨,颱風降雨量佔全年平均降雨量36%。

同時,作為一個擁有千萬級人口、社會經濟發達的超大型城市,我市也承載著極端災害天氣可能給城市正常運轉、人民生命安全帶來風險的巨大社會性壓力。「由於地域面積有限,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在城市建設上深圳存在‘一高一低’,即高層建築多,地下空間也多,在防災減災上造成一定難度;深圳每年30多場暴雨,市內很多河流都是雨源型的河流,雨一來就暴漲,雨一停就暴落,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我市城市開發強度大,已達到45%以上,所以地面硬化的面積大,下雨後水的匯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城市型山洪;此外,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一旦出現災情險情,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該負責人介紹。

未雨綢繆打造城市「防水牆」

面對災害性天氣甚至是極端災害天氣的頻頻造訪,深圳如何未雨綢繆,成功做好應對?「應對災害天氣防治,我們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核心,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禦能力的原則。」該負責人表示。

首先是提升監測預測水平。氣象部門圍繞「災前、臨災、災中、災後」關鍵時間節點,創建“31631”服務模式,即:提前3天定量預測過程風雨,提前1天預報風雨落區和影響時段,提前6小時定位高風險區,提前3小時分區預警,提前1小時發佈精細到街道的定量預報,更加精準預報天氣,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水務部門謀劃建設全市水文站網佈局,已完成68個河道水位站、12個重要水閘水位站、16個重要內澇風險點監測站和3個土壤墒情站的建設工作,實現深圳市區水庫、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河道、地下水和主要易澇點站網全覆蓋;海洋部門編製完成《深圳市海洋監測體系專項規劃》,初步建立覆蓋深圳海域的海洋動力要素觀測網。在自然災害來臨之前,能科學預判災情,提前部署防範,就抓住了防禦工作的先機。

其次,建立全市統一的面向民眾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台。對極端災害天氣,能提前對市民告知,讓每個市民知情,提前預知,提前準備。災害預警信息通過全網短訊、電視、電台、網站、騰訊QQ推送、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電子顯示屏、戶外廣告牌等渠道推送,預警信息1分鐘之內傳達至市民;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媒體在收到預警信號後15分鐘內向全民傳播,並按規定頻次傳播實時預警信號;手機預警短訊以街道為單元分區精準靶向發佈,全網短訊發佈在2小時-3小時內完成,並覆蓋來深漫遊的外地用戶。

再次,加強全市防災工程體系建設。深圳共有362條河流,總長度1203.29km,全市共有177宗水庫。水庫防洪標準普遍達500年一遇;建有規模以上泵站135座,總設計抽排流量1211.27m3/s;海堤總長度125.40km,基本形成以海堤、擋潮閘等設施為主體的防潮工程體系。其中深圳河防洪標準100年一遇,其他河流防洪標準普遍20年一遇。深圳現狀海堤防潮能力在30年-200年一遇之間。

此外,深圳作為「科技之城」,將“智慧”賦能災害性天氣防治工作,依託科技創新的優勢,探索應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以及智能大喇叭、智能桿、AI攝像頭等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建立起一整套“智慧化”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為城市構築起智能、高效的“安全屏障”。

加大社會動員營造安全共建氛圍

市三防辦相關負責人說:「深圳跟極端災害天氣的‘鬥爭’一直在持續,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方面,這些年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於安全城市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天災帶來的傷亡容忍度越來越低,對防汛防颱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時代的特點,也是深圳當前開展‘雙區建設’,對於城市安全提出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們離新時代的高標準還有差距,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

據介紹,目前,我市對於加強災害天氣防治工作正在進行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推出新的機制和措施,進一步提升城市防颱風暴雨的安全係數。我市新出台了《深圳市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動方案》,將高位推動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9項重點工程44項重點任務,補齊短板、提升能力。此外,我市還將加大災害天氣防治的社會動員,通過加強宣傳,加大科普,讓群眾了解災害,學會避險自救技能,更科學、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配合災害防禦工作,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安全共治共享氛圍。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