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適當的時候不適當的行為 賀錦麗去了越南一座奇怪的紀念碑…

博客文章

不適當的時候不適當的行為 賀錦麗去了越南一座奇怪的紀念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不適當的時候不適當的行為 賀錦麗去了越南一座奇怪的紀念碑…

2021年08月29日 10:35 最後更新:09月01日 10:58

美國在阿富汗撤軍狼狽不堪,本已令人想到她在越戰時西貢撤退的悲慘時刻。但美國又事先安排好了去越南訪問,想要圍堵中國,這就有點尷尬了。

早前越南河內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會見越南總統阮春福時發言,與訪問新加坡時一樣,再度批評北京在南海廣泛區域宣示主權,是欺負東南亞鄰國,指有需要就北京的霸凌和過度海洋主張加強施壓,要求北京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提議增加美艦造訪南海頻率,力挺越南提升海上安全,抗衡北京。

2021年8月25日,正在河內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左)和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右)合影。AP

2021年8月25日,正在河內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左)和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右)合影。AP

賀錦麗說:「我們知道北京繼續威逼、恫嚇及在南中國海廣泛區域宣示主權。北京的舉動繼續破壞以規則為本的秩序及威脅其他主權國家。美國與我們的盟國和夥伴並肩,應對中國的威脅。」

今次東南亞之旅,賀錦麗主要想拉攏盟國一起抗衡中國,並希望為拜登政府挽回頹勢,重振其他國家對美國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可惜效果非常一般。

美國已捐贈越南500萬劑新冠苗,賀錦麗近日在訪問時宣布,將在24小時內再送100萬劑疫苗給越南,誰知今次又被中國行前一步,越南總理范明政本周二會見中國駐越大使熊波時,中國已率先捐出200萬劑疫苗。范明政在會面時表示,發展對華關係是越南對外政策的「戰略抉擇和頭等優先」,河內不會「結盟某國對抗另一國」。所以當賀錦麗其後表示,美國希望與越南建立戰略性夥伴關係,結果吃了一面灰。

賀錦麗在訪越途中去了一座有點奇怪的紀念碑。

賀錦麗在訪越途中去了一座有點奇怪的紀念碑。

更尷尬的是,賀錦麗在訪越途中,竟去了一座有點奇怪的紀念碑,引來抨擊。賀錦麗在25日專誠到的紀念碑,是越戰時期,河內人民和軍隊擊落美軍戰機,並活捉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的地方。

當天河內下著雨,賀錦麗一身肅穆的黑衣,打著一把黑傘,在這塊寫滿越南語文字的石碑前停下來,靜立了片刻,然後放了一束花,試圖向這個前美軍飛行員和參議員麥凱恩致敬。據「今日俄羅斯」報道,賀錦麗還稱讚麥凱恩是一位「英雄」、「熱愛我們的國家」。然而,此處其實是麥凱恩被俘虜的地點,而這塊碑紀念的,也正是俘虜事件。事件引起了不少爭論,有人認為賀錦麗缺乏政治頭腦,也有人認為她是在故意挑釁越南人民。

賀錦麗紀念的麥凱恩,是美國前共和黨資深參議員,是一個鷹派人物,主張奉行強勢的外交,他主張美國向敘利亞派遣地面部隊,並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增兵,以及向烏克蘭提供武器。2008年,麥凱恩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但被奧巴馬擊敗,當時被視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政客之一。2018年,麥凱恩因病去世。

據BBC報道,1967年麥凱恩在越戰一次執行轟炸任務其間,駕駛的戰機被導彈擊中墮海,麥凱恩身負重傷,他被人救起後,被送到河內的監獄。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據稱一直拒絕向北越提供情報,被嚴刑逼供,令他傷上加傷,被逼簽字悔過,在錄音中承認犯下戰爭罪行,一度尋求自殺。他形容那是他人生中最崩潰的一刻。麥凱恩在越南戰爭期間曾22次駕機轟炸越南,最終其駕駛的飛機在1967年被擊落,自己也被關押起來,而這塊石碑本來是越南紀念俘虜麥凱恩,而非向他致敬。

麥凱恩(右)參與越戰時曾經被俘。AP

麥凱恩(右)參與越戰時曾經被俘。AP

石碑上的文字是這樣寫的:「1967年10月26日,在首都河內的竹帛湖附近,市民和軍人俘虜了飛行員約翰·西德尼·麥凱恩。這名美國海軍航空兵駕駛的A4飛機在延福發電站附近墜毀。這是當天擊落的十架飛機之一。」

賀錦麗向被越南視為戰犯的麥凱恩獻花,此舉很快在推特上招來了美國人批評。有人質問,河內怎麼會有紀念轟炸河內殺害平民的碑呢?另外亦有越南網友憤怒地說:「她在武元甲(越南前領導人,曾參與指揮越南抗法、抗美戰爭)的誕辰日向戰犯麥凱恩獻花!「美國回歸真是夠了。他們還指望越南和美國站在一邊?做白日夢吧。」

正當美國狼狽地在阿富汗撤軍時,賀錦麗的越南訪問,真是吃力不討好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拜登

往下看更多文章

高校反戰抗議席捲全美 向多國蔓延 拜登選情受衝擊?

2024年04月29日 17:21 最後更新:17:35

美國超過50所高校的學生在過去一周內發起反战抗议潮,抗議活動已從東海岸延伸至西海岸。然而,美國當局的耐心似乎耗盡。警方不僅衝入校園、驅散人群,甚至動用電槍、橡膠子彈、催淚彈等武器裝備。

AP圖片

AP圖片

放眼全美,多地高校似乎都在增加警力。截至4月27日,已有超過700名抗議者在全國範圍內遭到逮捕。當日,美國東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等地有近200名抗議者被捕。

高校反戰示威不斷蔓延,顯示出美國年輕人對拜登加沙政策的不滿與質疑,甚至被輿論認為可能影響其總統選舉選情。

AP圖片

AP圖片

當地時間25日,據《環球時報》等報道,在美國佐治亞州的埃默里大學,參加示威的學生只是在草坪上喝咖啡、吃零食、喊口號。但是,警方在沒有通知的情况下衝入現場,發射橡膠子彈、釋放催淚彈。社交媒體上的視頻顯示,幾名警察在草坪上試圖用電槍制服抗議者。現場響起橡膠子彈發射聲和陣陣尖叫。

「警察在回應學校的求助請求時遭到暴力抵抗。」亞特蘭大市警察局事後這樣解釋。有輿論指出,這可能是近兩周來美國警方在數十起抗議應對中行動最快的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使用胡椒噴霧、電槍和橡膠子彈的地方。

「警方的反應令人震驚和可耻。」一名要求匿名的埃默里大學教職人員表示。

同在25日,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愛默生學院,警方暴力驅散抗議者,並逮捕逾百人。現場視頻顯示,抗議者和警察在巷子裏發生激烈衝突,現場留下斑斑血迹。

有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27日,在美國高校進行的反戰活動中,已有逾700人被捕。

自上周以來,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頂尖高校相繼爆發反戰抗議活動。抗議者的訴求主要集中在幾方面: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平民的襲擊,呼籲加沙停火;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要求所在高校切斷與以色列背景企業的資金聯繫,包括科研合作、對外投資等。

AP圖片

AP圖片

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美國高校曾舉行零星的反戰抗議活動。相比之下,本輪抗議之所以勢如破竹,或與美國政界在偏袒以色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及近來集中發生的多起事件有關。

4月1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决議,譴責巴勒斯坦支持者在抗議活動中使用「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終將自由」這一「反猶」口號。

17日,美國眾議院教育委員會舉行「大學反猶活動」聽證會,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沙菲克承諾將採取嚴厲行動應對校園反猶主義。18日,哥大校長授權紐約警方進入校園强行清場,並逮捕108名抗議學生。

同在18日,美國在安理會上一票否决「接納巴勒斯坦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决議草案。一天后,美國眾議院又通過援助以色列的最新法案。

面對校方、警方和政府的「多管齊下」,美國高校學生的不滿被點燃。18日起,多所高校相繼出現聲援哥大學生的抗議活動,如星星之火在全美各地引發連鎖反應。

自4月17日起,發生反戰抗議的美國高校分布圖。

自4月17日起,發生反戰抗議的美國高校分布圖。

究其背後,美國皮尤中心在2月的調查顯示,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更多同情巴勒斯坦民眾而非以色列民眾,這與50歲以上群體形成反差。

美國政治分析人士稱,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美國對以援助以及加沙人道灾難遭忽視感到不滿。學校和警方的一味打壓,只會進一步加深校方與學生在上述問題上的分歧。

「大學校長正處於危機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前校長尼古拉斯•德克斯說,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他們作出的决定,包括求助警方,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是為了學生的最大利益,還是董事會、政治利益人士以及校友的最大利益?

隨著越來越多加沙平民傷亡,拜登對巴以衝突的處理方式和管控能力受到普遍質疑。正在蔓延的高校反戰示威活動,放大了年輕選民對拜登加沙政策的質疑聲。相關民調結果顯示,拜登在年輕選民中的支持率領先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但他的優勢已沒有4年前那麽明顯。

政治分析師戴維•舒爾茨認為,大規模學生抗議可能影響拜登的總統選舉選情,「民主黨需要非常高的年輕選民投票率才能贏得選舉」,否則形勢將對共和黨有利。曾在2018美國中期選舉期間擔任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執行主任的丹•塞納也認為,學生抗議給拜登選情帶來挑戰,「我最擔心的就是年輕人」。

3月5日,選民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投票點參與投票。新華社圖片

3月5日,選民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投票點參與投票。新華社圖片

明尼蘇達大學學生瑪吉•莫伊尼欣說,該校發起抗議的學生「不會投票給他(拜登)」,因為他們對拜登處理巴以衝突的方式極為不滿,「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投票時勾選了『不作承諾』」。

「不作承諾」在民主黨黨內初選時被美國媒體稱之為「抗議票」,即選民只表達黨派傾向,但不支持某個具體候選人。在大選「搖擺州」密歇根州2月27日晚結束的初選投票中,拜登擊敗競爭對手,但超過10萬民主黨選民在選票上勾選「不作承諾」選項。因不滿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拉偏架」,密歇根州的活動人士發起投「抗議票」活動,以此向拜登抗議。

拜登的競選團隊試圖淡化學生抗議活動對競選的影響,稱示威者只是選民的一小部分,不過是「吸引了不成比例的媒體報道」。也有民調結果顯示,與巴以衝突相比,經濟等其他議題更受到年輕選民的關注。

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會官員直言,年輕人不斷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加沙戰爭景象、饑餓的兒童,以及拜登政府無節制軍援以色列的新聞報道,這對民主黨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問題」。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媒數據稱,自哥倫比亞大學發起抗議活動以來,美國已有逾50所高校建起反戰抗議營地。更重要的是,抗議浪潮並無停止迹象,且正向歐洲和澳洲蔓延。

最近兩周,全球舉行反戰抗議的高校分布圖。

最近兩周,全球舉行反戰抗議的高校分布圖。

當地時間27日,數千名抗議者在倫敦市中心游行,高呼「停止轟炸加沙,停止轟炸兒童」等口號,呼籲加沙立即停火。據稱,這是「巴勒斯坦團結運動」在英國的第13次全國抗議活動。在那之前,英國以及歐洲的多所大學舉行一系列靜坐和示威活動,要求學術機構斷絕與以色列的關係。

在倫敦大學學院,數十名學生26日手持標語,高呼「不要再為以色列的罪行付錢」等口號,舉行反戰集會。

在素有「政治家搖籃」之稱的巴黎政治學院,數十名抗議者26日封鎖學院入口,手持巴勒斯坦國旗,高呼口號。

26 日,一名學生在巴黎政治大學外揮舞巴勒斯坦國旗。AP圖片

26 日,一名學生在巴黎政治大學外揮舞巴勒斯坦國旗。AP圖片

在澳洲,悉尼大學從上周開始舉行反戰抗議活動,數百名師生參與其中,要求校方切斷與以色列方面的聯繫。

24日,抗議者在悉尼大學門口示威。AP圖片

24日,抗議者在悉尼大學門口示威。AP圖片

到目前為止,歐洲、澳洲等地的示威活動相對平和,尚未發生美國學生與警方間那般激烈的衝突。抗議者表示,在巴以問題上,他們「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