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亞專研究中心被指獲外國長期泵水 職工盟李卓人妻與「重臣」任董事

博客文章

亞專研究中心被指獲外國長期泵水 職工盟李卓人妻與「重臣」任董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亞專研究中心被指獲外國長期泵水 職工盟李卓人妻與「重臣」任董事

2021年09月13日 16:49 最後更新:16:51

有傳媒今日(9月13日)揭發,由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的妻子鄧燕娥和其「重臣」陳敬慈作為董事的公司,疑似三番四次收受境外資金,進行政治活動。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

《大公報》報道指出,職工盟旗下的職工盟教育基金、職工盟回收助人、職工盟物業等5間公司的地址均登記在職工盟總部永旺行,唯獨有一間不以職工盟名字註冊,就是位於旺角塘尾道福強工廈的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亞專研究中心)。李卓人妻子鄧燕娥出任該公司董事。

報道提到,「維基解密」網站曾稱,時任職工盟總幹事的鄧燕娥於2006年6月15日,與美國國務院轄下「民主、人權及勞工事務局」的一名官員會面,當時鄧燕娥曾投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轄下的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ACILS),稱它們屢次單方面更改遞交文件的要求,更要職工盟墊支項目經費,影響職工盟流動資金。

李卓人妻子鄧燕娥。

李卓人妻子鄧燕娥。

報道續指,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98%的收入,全靠外國基金會撥款。 自1999年,鄧燕娥出任亞專研究中心董事,中心亦獲得更多美國的財政支援。2000年,福特基金會撥款77萬元。2001年至2011年NED轄下的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ACILS)是恆常金主,並於2011年躍升為最大金主,撥款金額高達150萬元。

2013年,美國團結中心(SC)取代ACILS,成為最大金主。據其財務報表,研究中心於當年獲得170萬元撥款,由2014年至2018年,SC平均每年資助200多萬元給中心進行項目,2018年的項目開支更加高達近360萬元。

亞專研究中心官網。亞專官網截圖

亞專研究中心官網。亞專官網截圖

報道又發現,反修例運動時期,亞專研究中心獲得的境外資金是25年來最高,達860多萬元,而SC作為最大金主,撥款金額高達440多萬元。除SC外,亞專研究中心還有德國的Bread for the world、挪威開發合作署NORAD Norway、樂施會團結中心OSB(比利時)、歐洲民主基金會EED、瑞士團結工會SS,以及被指參與70多個國家變革的法國天主教反飢餓與發展委員會。至於瑞典勞工運動的國際團結組織OPIC Sweden,則由1999年至2011年起撥款16萬至50多萬予研究中心進行「中國項目」。

陳敬慈。中大社會系官網截圖

陳敬慈。中大社會系官網截圖

報道更提及陳敬慈,指他作為李卓人「重臣」,由2012年起,兼任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董事。

身為中大社會系任職副教授的陳敬慈,在港大讀書時已與港大學生會會長張韻琪、現任油尖旺區議員朱江瑋等並稱為「學聯五子」。2000年,他組織「全國人大釋法一周年大遊行」,被警方引用《公安條例》拘捕。2000年,他在港大會計系畢業,其後加入職工盟,任職組織幹事,更代表職工盟出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2009年陳敬慈任職理工大學研究員,負責研究中國勞工權益。2010年轉職為城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至2012年,擔任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董事。同年,陳敬慈以跨國工會ITUC香港聯絡處IHLO身份,撰寫關於本田Honda汽車內地廠房罷工事件,而ITUC亦被指是職工盟的金主之一。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職工盟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首落區檢視垃圾徵費工作有深意 《大公報》做民調問應否推行

2024年05月02日 16:08 最後更新:16:32

昨日是五一勞動節,特首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布片段,顯示他到了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地點之一的柴灣連翠邨,探訪前線清潔和保安人員,期間有清潔工友反映要做垃圾分類的問題。

特首和清潔女工傾偈。

特首和清潔女工傾偈。

片段所見特首在兩個場景和女工友傾偈,她們都話工作量增多了,其中一個話工作量多了一半,另一個更話工作時間長了一倍。

有女工指工作時間長了一倍。

有女工指工作時間長了一倍。

李家超聽完清潔工講到平時3小時可完成的收集工作,如今要用6小時才能完成,隨即表示:「6小時嗎?我明白的,每個環節我們都會回去再檢視一下,有問題可以反映給我們聽。」特首又答應會盡量找到處理問題的進步方式。

同日落區的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亦承認,在「先行先試」中,發現很多問題,須在各方面也成熟,取得市民大眾共識,才能順暢推行計劃。

特首借勞動節探望工友,選了垃圾徵費「先行先試」的柴灣連翠邨作為落區地點,實地了解民情,而最後出街片段也包含前線清潔工對垃圾徵費計劃操作的意見,既顯示政府重視垃圾徵費試行的情況,也顯示政府不是一意孤行,要計劃切實可行才會推出。

如今不少建制派也有意見,認為「垃圾徵費」要條件成熟才好全面推行。例如《大公報》也做網上民調,問應否推行垃圾徵費,又問應否押後或擱置。

《大公報》民調問得很具體,問如果認為8月1曰不應推行垃圾收費,有什麼原因,包括1. 回收設施不足; 2. 指定垃圾膠袋也不環保,功效成疑; 3. 指定垃圾膠袋增加日常開支,構成家庭負擔; 4. 對垃圾收費要求/分類回收,仍然一知半解。

相信《大公報》想了解市民反對推行垃圾徵費計劃的原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