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的220窟 杜洋 攝

(記者 應妮)時隔70年,敦煌再度與故宮聚首——17日,「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亮相午門展廳。這兩個頂級博物館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頗令人期待。

更多相片

復原的220窟 杜洋 攝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展覽現場仿自第9窟壁畫上的須彌座 杜洋 攝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展覽現場展出的「敦煌」簡 杜洋 攝

展覽分為「絲路重華」“萬象人間”“保護傳承”三個單元,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35件,複製彩塑6身,高保真數碼化壁畫複製品70餘幅,還有仿製華蓋、佛塔等輔助展品20餘件。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漢簡中,就記錄著漢代時,驛站用了十八擔粟,相當於大約486斤的糧食,用來喂烏孫國使團的馬,從數量來推測,此次烏孫使者團是十分龐大的,而這正是大歷史沒有記載,卻實實在在,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某一個瞬間,正是無數的瞬間,集合成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而類似的漢簡展出了25件(套)。

一塊小小的墨書「敦煌」簡,上世紀80年代在敦煌漢長城的千秋燧採集,濃重的漢隸書體,見證了二千年的時光。

一尊北宋年間的木雕八臂觀音殘像,由楊木整體雕出。文物專家從殘存手臂的情況分析應是八臂十一面觀音像。在敦煌壁畫中有許多八臂十一面觀音像,但雕塑像稀少,這尊歷經劫難倖存下來的殘像顯得尤為珍貴。

展覽現場仿自第9窟壁畫上的須彌座 杜洋 攝

作為莫高窟中唐彩塑菩薩的代表作之一,159窟的菩薩立像身體姿態呈輕微S形,衣裙華美精緻,極具絲織物的質感。精美的服飾在某種程度上是世俗華衣美服的反映,展現了唐朝富麗繁盛的社會氣象。

展覽還採用展牆平面與展台空間相結合的佈局,展牆上展現敦煌壁畫的經典作品,而展台上的文物又與壁畫內容相呼應,呈現出多維一體的效果。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展牆上,觀眾可以看到從北朝一直到元代的敦煌壁畫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如大眾熟悉的「九色鹿」故事,佛教美術中最常見的“捨身飼虎”題材,以及各種經變圖,這些壁畫內容很多不僅是在中國美術史上標杆之作,成為經典傳承的代表作品。

展台上,唐代的胡騰舞銅俑雕塑形象與唐詩中描繪的胡騰舞的場景極為相似,造型傳神,再現了胡騰兒豪放飛動的舞姿,在它和一組陶人音樂俑的背後,正是220窟藥師經變圖中一群仙人們的樂舞及其樂隊在吹拉彈唱。靜默無聲中,彷佛能聽到穿越時空而來的天籟之聲,仍餘音裊裊……

展覽現場展出的「敦煌」簡 杜洋 攝

榆林窟第3窟的西方凈土變壁畫中的建築界畫則堪稱敦煌壁畫中的代表作,這樣一批壁畫填補了皇宮祠堂、寺觀塔廟、衙署庭院、亭台園林等等,填補中國建築藝術史研究的諸多空白,映射禮儀制度、宗教理念、審美意趣。

在這樣隆重的展覽中,記者還在現場看到幾個不起眼的陶碗,碗內呈現或紅或黃或石青色,這是當年古代畫工們曾使用的調色碗。敦煌研究院藝術研究部研究館員、展覽策劃婁婕表示,中國古代工匠將自身的生命情感和內心夙願,傾注其中,既讓器物合乎自然之道,又彰顯出技藝的巧奪天工,在造物的藝術里看到天地之大美,也能看到萬物之生機,感知到代代相繼,生生不息的傳承。「這些經過歲月沉澱而來的調色碗充滿溫度,能讓觀眾近切感受到‘匠人精神’。」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午門西馬道下臨時展廳還同時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個複製洞窟,按時代順序分別是西魏、初唐和盛唐。

其中,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確切開鑿年代的洞窟,220窟藥師變中的兩幅「對舞」及其樂隊是研究樂舞的寶貴資料,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窟頂藻井色彩濃艷厚重,保存猶新,北壁畫的觀無量壽經變圖境界優雅,色調清淡,為盛唐同類經變題材之一風格。

展覽期間,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將在「數字故宮」“雲遊敦煌”小程序中推出特展專題欄目,通過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視頻號等平台對此次展覽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18日。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