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7座超大城市,14座特大城市,珠三角「大且年輕」

大灣區

7座超大城市,14座特大城市,珠三角「大且年輕」
大灣區

大灣區

7座超大城市,14座特大城市,珠三角「大且年輕」

2021年09月24日 17:02

廣州深圳列入超大城市東莞佛山列入特大城市

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在《求是》雜誌第18期發佈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顯示,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據此,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7城(按城區人口數排序)。其中,深圳以1744萬城區人口位列超大城市第三位,廣州以1488萬城區人口位列第五位。

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按城區人口數排序),廣東有兩城位列其中。

7個超大城市GDP約佔全國18.1%

「城區人口」是城市規模評級的核心依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明確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不包括鎮區和鄉村。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髮現,去年公佈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全國超大城市數量是6個,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特大城市有10個,分別是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瀋陽和青島。此次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城市評級,「成都」晉級為超大城市,佛山、長沙、哈爾濱、昆明和大連等5個城市入圍特大城市行列。

這些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到什麼概念?以“七普”人口數以及2020年各城市GDP計算,7個超大城市人口總量約1.5億,基本相當於俄羅斯與新加坡的人口總量,GDP總量達18.4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18.1%,比韓國GDP總量多了71%,比日本GDP總量少了四成左右。也就是說,7個超大城市GDP約是韓國的1.7倍。而14個特大城市人口總量1.43億,相當於1個俄羅斯,GDP總量為14.9萬億元,約比韓國GDP總量多了39.2%。

深圳城區人口比廣州要多256萬

對比超大、特大城市人口數據發現,上海常住人口為2487萬,其中以1987萬城區人口居首,重慶常住人口數為3205萬,但城區人口為1634萬,比上海城區人口少了353萬。14個特大城市中,距離超大城市最近的是武漢,與1000萬這個門檻僅差5萬。鄭州常住人口反超武漢,位居中部第一人口大市,但鄭州城區人口僅534萬,相當於武漢的53.7%。

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廣東佔4個。梳理髮現,廣州人口數1868萬,比深圳多出119萬,但深圳城區人口數1744萬,比廣州城區人口要多256萬,僅5萬人沒有統計到城區人口。深圳城區人口反超廣州,專家分析與深圳特殊管理體制有關,深圳是全國首個沒有農村行政建制和農村管理體制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一座沒有農村的城市。

珠三角「大且年輕」

此前廣東擁有廣州、深圳這2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東莞,此次佛山新晉為特大城市,這得益於近年來佛山快速的產業發展和廣佛同城化進程。

目前廣東有4個超大、特大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也成為擁有最多超大、特大城市的區域板塊,城鎮化發展水平高。此外除東莞、佛山是普通地級市外,其它特大城市多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上榜的超大、特大城市,不僅大,而且年輕。從人口結構上看,國際上將年齡在15—59歲的人口劃定為勞動年齡人口,珠三角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是最高的,勞動人口佔比優勢明顯。在城區15-59歲的人口佔比中,東莞以81.41%位列第一,深圳以79.59%排名第二,廣州、佛山均超過74%,代表著城市的吸引力和潛力。

此外,城區15-59歲的人口佔比超過70%的還有杭州和昆明。

另外一個數據也證明珠三角有多「年輕」: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中,深圳5.33%、東莞5.47%、佛山10.52%、廣州11.41%,珠三角四地60歲以上人口比值相比其他超大、特大城市最低。

長三角擁有3個超大、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杭州、南京;京津冀有2個超大城市北京、天津;成渝雙城經濟圈目前也有了2個超大城市,重慶以及新晉超大城市的成都。這與城市群內部佈局一致,京津冀和成渝都屬於雙核格局,而這4座核心城市都屬於超大城市。

新增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除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還有來自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中部地區擁有3個特大城市,除了武漢和鄭州,新增長沙;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城區常住人口995萬,距離超大城市的門檻僅有5萬人之差。

東北地區目前有3個特大城市,瀋陽以及新增的哈爾濱和大連;山東半島有2個特大城市,青島和濟南;西北地區有1個特大城市,西安;西南地區此次新增1個特大城市,昆明。近年來,作為對接東南亞發展的橋頭堡,昆明發展迅速。

2021年6月27日,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用。成都新晉超大城市。新華社發

城市規模評級

關乎土地、教育、醫療等資源配置

那麼,城市規模評級有多重要?到底有什麼用呢?城市規模評級(城區人口)關係到很多大項目的審批,關乎土地、教育、醫療、路網等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的配置。

城區常住人口是否超過300萬,是決定著地鐵建設的關鍵門檻;城區人口多少,決定了能否建設超高層建築,城市人口量級是一些大項目審批的重要指標;不同層級的城市,在搶人大戰中的政策門檻存在明顯差別。城區人口多,城市能級高,其要素、資源、資本吸引力都會增強,對周邊小衛星城的吸引力帶動力輻射力也會提高。

近年來,超大、特大城市為了提高自身人口方面的基礎優勢,放寬落戶門檻。南都記者關注到,近年來,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的支撐,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與此同時,以成都、武漢、西安為代表的強省會城市紛紛發佈戶籍新政,展開搶人大戰。

城市提升能級和競爭力,能引領帶動都市圈、城市群加快發展。近年來,我國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不斷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國家發改委《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指出,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督促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鼓勵有條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這意味著,除北上以外的超大、特大城市,終於開始取消落戶限制。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人才是治國之本,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起、承、轉、合」四個元素。

陳國基(右二)出席「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直播截圖)

陳國基(右二)出席「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直播截圖)

陳國基早上在「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上致辭說,人才是治國之本,以及推動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亦是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擔當大灣區及國家人才高地門戶,他認為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起、承、轉、合」四個元素。

「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本港舉行。(直播截圖)

「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本港舉行。(直播截圖)

陳國基解釋說,「起」是指「起動」,全球走出疫情,各地發展重新出發,交流人才工作重新啟動,香港在2022年12月起落實一系列搶人才、留人才新措施,推出全新高才通計劃。截至上月底,各項計劃已有約29萬宗申請,批出近18萬宗,其中超過12萬申請人已來港,遠超每年吸納3.5萬人才的目標。

「承」代表「傳承」,陳國基說要培養人才,鞏固高教體系,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5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會繼續鞏固作為國際教育樞紐地位,下學年將提高大學非本地生限額,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吸引更多人才來港進行研究工作。香港亦致力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經驗交流,其中3所本港大學已落戶大灣區城市,城大亦正推進東莞校園籌備工作。

陳國基在「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上致辭。(直播截圖)

陳國基在「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上致辭。(直播截圖)

陳國基又表示,「轉」是指人才流轉,香港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的流轉,在港註冊公司外國人員可在港申請北向一簽多行到內地政策推出後,截至上月底,已有1.9萬宗申請獲批,計劃廣受歡迎。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將持商務簽注赴港人士留港期限增至14日,南下人才簽注適用範圍,亦由大灣區擴展至北京上海,更便利內地商務人員到香港進行商務活動,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到港交流。

而「合」代表合作,陳國基認為大灣區城市定位不同,合作空間廣闊,為進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大灣區9+2城市今日(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區內為人才提供服務,營造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環境,他對未來前景充滿信心,香港與大灣區城市將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人才高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陳國基在「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上致辭。(直播截圖)

陳國基在「香港 . 全球人才高峰會」第二屆粵港澳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禮上致辭。(直播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