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科學家考古新發現 1.25億年前恐龍軟骨細胞或存DNA

兩岸

中國科學家考古新發現 1.25億年前恐龍軟骨細胞或存DNA
兩岸

兩岸

中國科學家考古新發現 1.25億年前恐龍軟骨細胞或存DNA

2021年09月26日 23:37 最後更新:09月27日 01:07

中國科學家團隊日前在東北遼西朝陽地區一具1.25億年前的尾羽龍恐龍骨骼化石中,發現一組特異埋藏保存完好的軟骨細胞,包括一些健康狀態下「化石化」的軟骨細胞,以及一些快要凋亡的軟骨細胞,或存在恐龍細胞DNA。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尾羽龍復原圖。網上圖片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尾羽龍復原圖。網上圖片

根據中新社報道,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近日在《自然》(Nature)旗下的《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最新一期發表。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李志恒表示,該具恐龍化石屬於竊蛋龍類的尾羽龍,因其具有特別的長尾羽而得名,其體型近似於現代的孔雀,和貞他帶毛恐龍、翼龍和原始鳥類共同生活在早白堊世的湖邊。

尾羽龍腿骨軟骨細胞的顯微照片。網上圖片

尾羽龍腿骨軟骨細胞的顯微照片。網上圖片

研究團隊首先提取尾羽龍股骨遠端一塊靠近關節部分的骨骼並經過脫鈣後,利用一系列顯微成象技術手段來分析其微觀結構,發現恐龍死後其軟骨細胞經歷矽化,這一過程很可能是軟骨細胞完整形態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另外,研究人員更發現有細胞維持在健康的形態,而另一些細胞則顯示出不太健康的多孔構造,處於細胞死亡的過程中。

今次研究更發現恐龍細胞的細胞核中,可能還保存細絲狀的染色質,從而揭示恐龍骨骼中的有機物質並沒有像之前理解的完全「石化」,至少在軟骨細胞中還存有恐龍本身的有機分子。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研究團隊表示,DNA是細胞中染色質重要組成的成分,雖然研究初步顯示恐龍細胞DNA存在的可能性,不過還需更為精密的測試支持,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包括更有效和針對性的染色或測試方式的應用,以進一步確定細胞生化特性。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國「武王墩墓」果蔬清單大公開!檢測確認為: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2024年04月20日 14:20 最後更新:18:16

楚國「武王墩墓」項目近日有新進展,出土了梅核、栗子及甜瓜籽等果蔬產品,為研究當時飲食文化提供了線索。

「武王墩墓」漂浮物含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武王墩墓是目前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考古隊員在武王墩墓的東Ⅰ槨室中發現了一批漂浮的植物遺存,其中包括梅核、栗子、甜瓜籽等果品。

這些果品被初步鑒定為漿果和乾果兩類。由於腐化和炭化等原因,漿果只留下了梅核和甜瓜籽,而栗子則保存得相對完整,並展現出仍具有彈性的特點。

CCTV圖片

CCTV圖片

從植物學考古的專業角度出發,考古專家通常將果實歸類到植物分類中的「屬」這一級。至於武王墩墓發現的栗子,專家一般不再進一步區分是板栗還是其他細分種類。

為楚國飲食文化提供線索

此前在其他楚墓的考古發現中,也曾出土過相對豐富的栗子和梅核等果品。這些發現提供了對古代楚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在本次武王墩墓的考古發現中,甜瓜籽也被發現在果品遺物中。

CCTV圖片

CCTV圖片

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  不同槨室或具不同功能

考古學家還注意到,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中發現,而其他槨室則未有發現。這可能暗示不同槨室具有不同的功能,放置的文物也因此而異。

央視新聞圖片

央視新聞圖片

墓葬的發現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據悉,武王墩墓位於中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三和鎮徐窪村,自2020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並取得多項成果。這座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墓葬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後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CCTV圖片

CCTV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