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香港召集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 陳志豪
 

香港金融業界對港鐵股份的戲言:港鐵公司不是「公用股」,而是「地產股」甚至「壟斷股」。不幸的是,這似乎也是大眾的觀感,認為港鐵公司近年似乎忘了自己的本業,反而專注參與地產項目,這與一直被詬病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有著密切關係。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增建5條鐵路,其中3條更是跨境基建,當中涉及不少新車站,這些上蓋物業如悉數落入港鐵手上,它將變成比港交所更巨大的「壟斷龍頭」股票。
 
名義上,港鐵公司是上市企業,並獲得政府的香港鐵路經營權;實際上,港鐵公司75%股份屬於香港政府,而且受《香港鐵路條例》、政府和立法會等監督。港鐵董事局成員包括四名政府官員,確保港鐵的營運合乎公眾利益。因此,港鐵公司不是單純的私營企業,更是一家公用企業,絕不應過份追逐利潤,忽略自身本業。

港鐵何時開始變質呢?姑且由管理業權開始說起。港鐵在最新的「業務概覽」中指出,其日常管理逾11.1萬個住宅單位,佔全港122萬私人住宅單位近一成,標榜自己是最具規模的物管公司之一。十年前,港鐵其中五個屋苑的公契,被發現有逾五成業權均屬港鐵擁有,令屋苑業主失去話事權,難以成立法團、調整管理費或更換管理公司。之後數年,港鐵陸續被揭無理收取旗下屋苑管理費,又有團體請願,不滿港鐵旗下物業管理費過高。去年疫情嚴峻下,港鐵8個月內兩度調高某一屋苑管理費,更被居民斥「搶錢」。
 
港鐵不斷發展物業,包攬眾多商場及管理業務,甚至主導社區發展,但惹來劣評如潮,卻繼績長做長有,「奉旨」取得車站上蓋物業權,港鐵霸權由此形成。還有大家更切身的就是票價,多年來「可加可減機制」被指只加不減,2016年陳恒鑌議員也在Facebook強烈要求港鐵在機制中加入盈利指數、削減屋苑管理公司酬金等,要求不要「賺到盡」 。

 

 

今年6月中,港鐵變本加厲,跳出港鐵上蓋,與九龍倉及華懋合組財團入標「中環地王」 — 新海濱3號(民耀街)的官地,與另外5家地產商競標。中環地王鄰近香港站,港鐵高層認為可靠著「先天」優勢,興建隧道連接香港站,並與現有港鐵的中環物業產生協同效應。這是港鐵數十年來首次參與投標政府地皮發展。
 
政府作為大股東的港鐵,與地產商合夥競投官地,從本質上徹底偏離了它作為鐵路運營公司的本業,這次競標亦開啟極壞的先例,即使港鐵多番解釋,也未能令公眾釋疑。事實上,不要忘記,縱然政府過去容許港鐵發展車站及上蓋物業,但主要目的是為了補貼興建鐵路項目的開支,而非為了造就港鐵成為地產發展商,建立壟斷霸權。
 

施政報告提出建設的「北部都會區」,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發展格局,將會是香港的未來。如港鐵掌握新田、香園圍、洪水橋、洲頭等多個未來新界重鎮車站上蓋物業、商場及鄰近社區發展主導權,其他地產商如想參與發展,很可能要爭相與港鐵合作,討其「歡心」,這變相令港鐵霸權加劇,壟斷範圍擴大,對香港整體健康發展百害而無一利。無論如何,作為公用企業的港鐵,理應專注鐵路運輸本業,政府的確是時候檢討「鐵路加物業」的發展模式,是否最有效及最公平的分配資源方式。




青研香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