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愈大,愈念舊,少時拿着殘破的二手書,眼裏巴巴望着的是家境好的同學手裏一疊亮白新書,恨不得搶來嗅索那股新鮮出爐的油墨味。如今人大了,反而愛上鑽入舊書堆尋寶,但左鑽右淘,倒未想過收藏老課本。直至近日看到中華書局新出版的《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隨手翻翻,一張張清末民初至一九七〇年代老課本的照片,居然拼湊出一個朦朦朧朧的香港剪影,不意翻出興味來。

    全書有四個章節。「課本的故事」由清末起綜觀不同年代的課本特色,「不同科目的課本」分科呈現各科課本的演變,「課本的設計」則從插圖、裝幀入手,分析背後的技術發展及意識形態。看着才想起古人讀的「課本」四書五經,可不像今日的課本有插圖、注釋、詞解、思考題等輔助學生理解內容,而是到了清末民初才隨當時的教育改革而生。特別有趣的是一本民初時期的《改良繪圖幼學故事瓊林》,居然在同一版內堆滿原文、注解、配上漢語拼音的英文生字、詞典,還有尺牘教學,貪心得很,結果版面擠擁密集如爬滿碼蟻,看着累人,反映的卻是課本的變革,不欲只錄原文,期望學生同時習得多元知識。而且它改編了明人所寫的《幼學瓊林》,刪去過時的內容,增補民初的新禮制、新服制、文明婚姻等知識,見其與時並進的一面。

另外,定睛細看清末民初已附有精細單色插畫的課本,可以看到時人的衣飾、髮型,甚至小孩的遊戲方式、課室和家居的擺設。一直翻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課本彩圖,加以對照──由剃髮留辮配長衫,到短髮西服或工人裝;由鄉村發展到現代化的城鎮,以至手上的毛筆變成了原子筆等,真像走過了時光隧道,照見了歷史的變化,時代愈近,也愈加親切。

最使我懷念的是尺牘課本,畢竟現時已經沒有專門教書信的尺牘科,很多事都能靠手機短訊溝通,一封封情真意切寫給父兄、姊妹的書信,如今讀來像日記。最使我感覺新鮮的還是民初年間的尺牘課本,在那個處於新舊夾縫的年代,既有課本僅載未有使用新式標點的文言書信,也有文言與白話書信兼有的。書信中的人物或跟父母談及工作近況,或因事拒絕表兄的邀約等等,生於電子世代的年輕讀者,大抵已無法想像這種鄭重而日常的交流方式。

除了上述三章,本書還有一章「課本與教育」。課本並非一成不變,編排、內容、裝幀都會隨時代變化,那未來還需要課本嗎?無論答案如何,課本串起了很多令人莞爾的青春回憶,也隱隱串起社會的變化。隨書附送一本一九五〇年代國語課本復刻版,如此從頭到尾回味六十年前課本上的香港,真是別有滋味。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
作者:鍾燕齊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
詳情:https://www.chunghwabookstore.com/products/1-9789888759194




鍾書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