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真人騒,就連創業都可以上電視,直接向投資者「sell橋」。美國熱門真人騷《Shark Tank》(創智贏家),成功幫助不少創業者找到伯樂,啟發本港一批風險投資者,在香港推出類近的平台,每月舉行一次評審大會,找出具潛力的創新企業,直接注資或加以扶持,是苦無門路找人注資的創業者的喜訊。

 

更多相片

20160106_FI_Nisa 1_704

20160106_FI_Nisa 1_704

Shank Tank Judge_704

Shank Tank Judge_704

 

 

美國廣播公司2009年8月推出的《Shark Tank》,至今一共播了七季,是美國大受歡迎的創業真人騷。節目每季都會找來五名資深的風險投資者、天使投資者、連環創業家等擔任「鯊魚」面試官(shark),讓沒門路找人注資的創業者,用10至15分鐘向面試官推銷其業務計劃。鯊魚面試官則負責檢視創業者的生意和商業模式是否可行,看到合意的項目會即時注資。

 

由於節目形式給予創業者很大啟發,引起活躍於中港風險投資界的香港Venture Investors Alliance(VIA)發起人之一梁頴宇(Nisa)的留意,她甚至把節目發揚光大,夥拍一班有心人在港推出實戰版的「Shark Tank」。

 

20160106_FI_Nisa 1_704

20160106_FI_Nisa 1_704

 

 

借鏡美國創業真人騷

 

《Shark Tank》把鯊魚面試官與創業者的互動活生生地呈現觀眾眼前,面試官在過程中會提出中肯意見,也會不留情面地批評,對參加者來說,無疑 是一次巨大的挑戰。雖然部分面試官講話尖酸刻薄,但往往能擊中要害,觀眾看得過癮之餘,參力者也獲益良多,即使最終不獲注資,也能細味鯊魚面試官的意見, 重新檢視生意的可行性或需要改善的地方。

 

Shank Tank Judge_704

Shank Tank Judge_704

 

實戰版「Shark Tank」由VIA主辦,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有意創業者可透過其網站(http://www.viahk.org)遞交計劃書,由聯盟成員做評判,每月挑選三數個具潛質的項目,參加當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評選大會,評判團會抽空親自面見創業者。

 

Nisa說:「參與發起這個計劃的是10多名活躍於香港創投圈的朋友,個個都在實戰,聯盟成員合共管理約32億美元資金,投資超過450間公司,也希望能夠為推動本地創業和創新科技發展出一分力,大家一拍即合。」

 

 

VIA推出這個創業支援計劃,讓創業者可親身接觸潛在投資者,面對面講解業務,評判團在面試過程中還會不斷提問,如了解創業者的構思是否可行,業務計劃是否全面,可有看清楚產品或服務定位,會否忽略了市場上的競爭或一些經營上必定會碰到的難題等等。

 

 

專業投資者面授機宜 助開拓生意

 

「這個實戰平台不保證參加者可獲得資金,但由於評判都是經驗豐富的創投專家,看中具潛質的項目,日後會自行跟進商討注資詳情,可說是幫參加者開了一扇門。即使每月只揀3、4間具潛質的公司面試,一年也有30至40間公司可受惠,即使未能獲得注資,參加者在面試過程中有機會直接與不同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獲取第一手的市場資訊,並由專家幫忙做一次客觀而徹底檢查,找出業務計劃的長短,並給予坦誠的意見,日後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

 

 

Nisa指出,見到一些具發展潛質的項目,評判可直接投入資金,也會透過各自的人脈和聯繫,協助創業者尋找最合適的投資者和客戶。「如最近我們便協助一間利用雲端技術,透過電話錄音問答,協助大企業人事縮短招聘時間的公司,聯絡兩間跨國大銀行的首席資訊科技總監(CIO)和首席營運官(COO),讓創業者有機會直接向他講解服務優勢,這是一般初創企業很難碰到的機會。」

 

Nisa牽頭成立香港VIA,推出實戰版「Shark Tank」約三個月,發掘出的公司已有5間。除了上面提過的電話客服技術公司,還有2間的產品尚未推出市面、1間產品要改良、1 間則正籌備到美國矽谷集資,後者找VIA正是希望在出發前聽聽評判團的意見,如怎樣撰寫業務計劃書,面對創投和天使投資者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等,希望矽谷之行能一擊即中。

 

 

港創新科技大落後

 

早在千禧年科網熱前,已投身風險投資行業,Nisa是本地風險投資先鋒之一,也義務擔起了不少公職,其中如青年企業家發展局董事、香港科技園審計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理事會成等,均與創新科技和鼓勵青年創業相關,惟受制於整體大環境,過去十多年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進展比較緩慢。

 

 

目前,Nisa是啓明創投的主管合夥人,負責醫療健康行業投資,業務重心近年已遷往在內地。她深深感受到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已經大落後,所以才想到主動聯絡行內一些有心人,一起籌組VIA,希望能乘著近一兩年創業氣氛稍有改善,發掘更多以香港為基地的創新科技公司,慢慢發展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產業。

 

Nisa說:「我們近年大部分時間在內地工作,發覺內地的創業氣氛比香港強,根據官方統計平均每月有40萬家新公司成立,作為風險投資者每天亦收到不少毛遂自薦的業務計劃。同時,從不同地方流入內地的資金也很多,反觀香港過去幾年在這方面明顯落後,是時候要急起直追了。」

 

 

 

80、90後勇於創業 趁勢推波助瀾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最近一兩年,明顯察覺到香港的創業氛圍開始轉變,80後、90後的一輩比較勇於創業,多了新公司成立,而互聯網把全球連繫起來,也不一定要到矽谷才能高科技,比如在香港科技園的公司,質素有很大改善,做電子商貿的、做機械人的、做醫療健康的,甚至連做金融科技的都有。與當年我踏足這個行業時,許多朋友一窩蜂走去搞dot.com相比,是很令人鼓舞的。」

 

 

「除此以外,也多了一些共用工作空間中心(co-working space),提供增值服務,如定期安排一些創業家和天使投資者舉行講座,與中心內的初創企業分享心得,發揮培育中心的功能,但始終受制於規模,未必能找到一些好的創投去參加,我們的支援計劃可以填補這方面的真空。」

 

她希望透過VIA這個平台,能集合商界能量,協助一些有志於創業的年輕企業家,能早日達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