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瘦到59磅皮包骨 17歲少女狂減肥陷厭食及抑鬱終醒悟尋返靚樣

生活事

瘦到59磅皮包骨 17歲少女狂減肥陷厭食及抑鬱終醒悟尋返靚樣
生活事

生活事

瘦到59磅皮包骨 17歲少女狂減肥陷厭食及抑鬱終醒悟尋返靚樣

2024年03月01日 07:00

時下不少人為迎合「瘦就是美」的理念瘋狂減肥,內地一名17少女因瘋狂減肥患厭食及抑鬱,搞到不成人樣,幸好終醒悟找回自己。

小紅書截圖

小紅書截圖

內地17歲少女Sunny近日「小紅書」發文,分享自己4年來克服飲食失調和抑鬱症的經歷。2019年,當年只有13歲的她因減肥患上厭食症,身高160cm的她,體重只有約59磅。

更多相片
小紅書截圖

時下不少人為迎合「瘦就是美」的理念瘋狂減肥,內地一名17少女因瘋狂減肥患厭食及抑鬱,搞到不成人樣,幸好終醒悟找回自己。

小紅書截圖

內地17歲少女Sunny近日「小紅書」發文,分享自己4年來克服飲食失調和抑鬱症的經歷。2019年,當年只有13歲的她因減肥患上厭食症,身高160cm的她,體重只有約59磅。

小紅書截圖

Sunny憶述當時自己的生活很病態,一度深信「寧願死,也不要胖」。她從約119磅開始減重,當時不吃晚餐,3個月成功減至約110磅。成功減重後,當時她得到很多人誇獎:「我很享受那種別人問我是不是瘦了,怎麼瘦的表情」。但隨後卻漸漸走火入魔,她嘗試各種的減肥方法,戒掉碳水和脂肪,加速減肥的速度。不健康方式雖然讓她瘦得特別快,此後兩個月再瘦約22磅,每天攝入不足500卡路里。

小紅書截圖

儘管已經瘦到不似人形,但她仍很害怕會長胖,怕外界指指點點,形容當時「厭食、催吐、瘋狂運動」像毒癮般難以捨割。

小紅書截圖

Sunny經歷一年厭食反變成暴食「每次暴食後體重會上漲約11磅」,暴食過後用催吐和運動代償,陷入惡性循環,完全無法正常生活,最終選擇就醫。

小紅書圖片

Sunny回顧患病3年來的經歷,體會到當時自己「對於美的概念是畸形的」,她後來了解到「永遠沒辦法滿足所有人」。於是她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從約59磅增重至約136磅,她坦言現在比以前更愛自己。她以自身經歷,分享重拾健康的5要訣:

小紅書圖片

2. 合理分配營養和定時飲食

小紅書圖片

3. 適量運動

因為體重過低,她無法過正常生活,同時經歷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調,如焦慮、抑鬱、煩躁、失眠、脫髮、停經等,嚴重時「甚至沒有力氣走路和說話」,她指「我就是像著了魔一樣,不願意吃飯,會因為多吃一口菜,強迫自己在跑步機走1個小時。」

小紅書截圖

小紅書截圖

Sunny憶述當時自己的生活很病態,一度深信「寧願死,也不要胖」。她從約119磅開始減重,當時不吃晚餐,3個月成功減至約110磅。成功減重後,當時她得到很多人誇獎:「我很享受那種別人問我是不是瘦了,怎麼瘦的表情」。但隨後卻漸漸走火入魔,她嘗試各種的減肥方法,戒掉碳水和脂肪,加速減肥的速度。不健康方式雖然讓她瘦得特別快,此後兩個月再瘦約22磅,每天攝入不足500卡路里。

小紅書截圖

小紅書截圖

儘管已經瘦到不似人形,但她仍很害怕會長胖,怕外界指指點點,形容當時「厭食、催吐、瘋狂運動」像毒癮般難以捨割。

小紅書截圖

小紅書截圖

Sunny經歷一年厭食反變成暴食「每次暴食後體重會上漲約11磅」,暴食過後用催吐和運動代償,陷入惡性循環,完全無法正常生活,最終選擇就醫。

小紅書截圖

小紅書截圖

Sunny回顧患病3年來的經歷,體會到當時自己「對於美的概念是畸形的」,她後來了解到「永遠沒辦法滿足所有人」。於是她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從約59磅增重至約136磅,她坦言現在比以前更愛自己。她以自身經歷,分享重拾健康的5要訣:

1. 合理規劃自己的飲食攝入比例

小紅書圖片

小紅書圖片

2. 合理分配營養和定時飲食

小紅書圖片

小紅書圖片

3. 適量運動

4. 少吃生冷食物

小紅書圖片

小紅書圖片

5. 規律作息和健康生活習慣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