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睡太久也增死亡風險?醫生指:每日睡「呢個鐘數」方能長壽

生活事

睡太久也增死亡風險?醫生指:每日睡「呢個鐘數」方能長壽
生活事

生活事

睡太久也增死亡風險?醫生指:每日睡「呢個鐘數」方能長壽

2024年03月12日 07:00

眾所周知,熬夜有害身體健康。不過有國外研究發現,其實睡太久也無益,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據一篇2021年4月發表在權威期刊雜誌《Sleep Medicine(睡眠醫學)》的研究發現,睡得越早會死得越早!

這是一份針對全球21個國家、112198名個案,隨訪時間長達9.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研究者根據參與者作息時間不同,將其分成三組,「早睡組:晚上6點到10點睡覺」、「正常組:晚上10點至12點睡覺」、「晚睡組:晚上12點以後才睡覺」。

研究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正常者(晚上10點至12點)相比,早睡和晚睡者都有較高的死亡或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早睡者風險增加了29%,晚睡者風險增加了11%;也就是說,早睡比晚睡的危害可能會更大。

不過台灣胸腔重症科醫生黃軒揭背後真相,指研究涉及了21個國家,包括發達的北美及歐洲國家,以及非洲一些不發達國家。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在發達國家中,早睡和晚睡的人較少,只有28.5%和17.3%;非洲國家則絕大部分人都在早睡組,佔92.6%,而非洲國家的經濟水平和醫療資源缺乏,自然是死亡率上升的區域!所以真相其實是,非洲人佔了早睡人群92.6%,當然造成了這一組「早睡組」,看起來死亡率就增加的陷阱!所以並非真的睡得越早會死得越早。

除了早睡晚睡會影響死亡風險,睡眠長度也會影響。黃軒表示,很多人覺得睡得越久身體休息時間越長,對健康越好,其實不然,睡眠太長也可能會增加早死風險!

根據英國基爾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聯合利茲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00萬多人有關睡眠與健康的74項研究報告,進行綜合性分析發現,平均每晚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與平均每晚睡眠8小時的人相比,早死風險可能會增加。其中死於中風的危險增加56%,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增加49%。

綜合以上2研究的結論發現,不能單純地認為睡得越多就對身體越好,早睡跟晚睡的死亡率都會增加。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究竟要睡多久才對身體最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數據顯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在6-7.25小時者的平均壽命最長。

不過黃軒也表示,不同人對睡眠的需求也會不同。對於有些人來說,如果睡6個小時就能保持整天精神抖擻,不會犯睏,那就是最適合他的睡眠時間,沒必要一定睡夠8小時。但黃軒提醒,每天至少要睡滿6小時,因為這是身體一日基本所需的睡覺時數。我們通常只要睡醒以後,能夠疲勞消失,精力、體力充沛,第二天可以正常學習、工作,不會呵欠連天,無精打采,那也是你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

而除了每天要睡滿6小時,睡眠也要「規律」,發表在Sleep Research Society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異常短或長均與過早死亡有關,「睡眠太多或者太少,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不規律」,長期違反了自然生理規律,當然死亡率就可能會上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