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以人代畜」有損人的尊嚴 北宋士大夫拒絕坐轎子

歷史長河

「以人代畜」有損人的尊嚴  北宋士大夫拒絕坐轎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以人代畜」有損人的尊嚴 北宋士大夫拒絕坐轎子

2022年04月22日 10:08 最後更新:04月24日 15:35

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出門便捷,走出家門,在路邊揮揮手,就可截到的士;又或者以電話或網絡提出「要車」要求,就有出租車開到你面前,以車代步,輕輕鬆鬆出門。

在古代出行,要代步也可以租馬或馬車。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可見,當時都城開封,民眾出門,都習慣租馬代步。反映北宋大都市資源豐富,有多繁榮。

更多相片
《清明上河圖》中的騎馬者。(網上圖片)

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出門便捷,走出家門,在路邊揮揮手,就可截到的士;又或者以電話或網絡提出「要車」要求,就有出租車開到你面前,以車代步,輕輕鬆鬆出門。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網上圖片)

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也有記載租馬代步的詳情:「京師人多賃馬出入。馭者先許其直,必問曰:『一去耶?卻來耶?』苟乘以往來,則其價倍於一去也。良孺以貧,不養馬,每出,必賃之。」要租馬時,「馭者」(相當於今日的士司機)會先跟你說好價錢,究竟是單程還是來回,而包來回則收雙倍價錢。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網上圖片)

代步除了馬與馬車,還可以租用牛車。《東京夢華錄》指,「命婦王宮士庶通乘坐車子,如檐子樣制,亦可容六人,前後有小勾欄,底下軸貫兩挾朱輪,前出長轅約七八尺,獨牛駕之,亦可假賃。」當時,東京還有一種專供女眷乘坐的牛車:「宅眷坐車子,與平頭車大抵相似,但棕作蓋,及前後有構欄門,垂簾。」

由於騾氣力較大,載重貨通常會用騾拉車。圖為《清明上河圖》。(網上圖片)

在宋代,租驢也很常見的。宋人王得臣《麈史》說:「京師賃驢,途之人相逢無非驢也。熙寧以來,皆乘馬也。」這裡記載指,原先租驢的人多,不過宋神宗熙寧年間之後,租馬的人多起來了。事實上,在宋代,驢的數量比馬多,後人在《清明上河圖》逐個數,指出《清》畫了46頭驢和騾子,馬只有20匹。這也許能反映宋代實況。由於租驢的價錢也比租馬便宜,看來,租驢的收費應該比租馬更低廉。

乘轎出門是富貴人家常見的事,但北宋精英男子卻以拒絕乘轎,以表達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網上圖片)

至於用上人力的轎又怎樣呢?據了解,北宋的士大夫都不太喜歡坐轎,南宋文人黎靖德的《朱子語類》記載指:「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安石、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矣。」

《清明上河圖》中的騎馬者。(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的騎馬者。(網上圖片)

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也有記載租馬代步的詳情:「京師人多賃馬出入。馭者先許其直,必問曰:『一去耶?卻來耶?』苟乘以往來,則其價倍於一去也。良孺以貧,不養馬,每出,必賃之。」要租馬時,「馭者」(相當於今日的士司機)會先跟你說好價錢,究竟是單程還是來回,而包來回則收雙倍價錢。

那麼,當時租一匹馬需要多少錢?日本高僧成尋著有《參天台五台山記》有載:「今日借馬九匹,與錢一貫五百文了。」計上來,租一匹馬一天大約56文,與《東京夢華錄》「不過百錢」記錄相符。一旦按里程計算,每里路大概三四文錢。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網上圖片)

代步除了馬與馬車,還可以租用牛車。《東京夢華錄》指,「命婦王宮士庶通乘坐車子,如檐子樣制,亦可容六人,前後有小勾欄,底下軸貫兩挾朱輪,前出長轅約七八尺,獨牛駕之,亦可假賃。」當時,東京還有一種專供女眷乘坐的牛車:「宅眷坐車子,與平頭車大抵相似,但棕作蓋,及前後有構欄門,垂簾。」

南宋詩人陸游著作《老學庵筆記》,亦記錄了成都女子出行,也是乘坐牛拉專車:「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車。惟城北郭氏車最鮮華,為一城之冠,謂之『郭家車子』」、「江瀆廟西廂有壁畫犢車,廟祝指以示予曰:『此郭家車子也。』」可見牛車馬車,也可以很豪華,成為身份象徵。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網上圖片)

在宋代,租驢也很常見的。宋人王得臣《麈史》說:「京師賃驢,途之人相逢無非驢也。熙寧以來,皆乘馬也。」這裡記載指,原先租驢的人多,不過宋神宗熙寧年間之後,租馬的人多起來了。事實上,在宋代,驢的數量比馬多,後人在《清明上河圖》逐個數,指出《清》畫了46頭驢和騾子,馬只有20匹。這也許能反映宋代實況。由於租驢的價錢也比租馬便宜,看來,租驢的收費應該比租馬更低廉。

由於騾氣力較大,載重貨通常會用騾拉車。圖為《清明上河圖》。(網上圖片)

由於騾氣力較大,載重貨通常會用騾拉車。圖為《清明上河圖》。(網上圖片)

至於用上人力的轎又怎樣呢?據了解,北宋的士大夫都不太喜歡坐轎,南宋文人黎靖德的《朱子語類》記載指:「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安石、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矣。」

乘轎出門是富貴人家常見的事,但北宋精英男子卻以拒絕乘轎,以表達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網上圖片)

乘轎出門是富貴人家常見的事,但北宋精英男子卻以拒絕乘轎,以表達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網上圖片)

當時,士大夫們不願意用轎,皆因他們認為「以人代畜」有損人的尊嚴,不應該將他人當成牲口來「使用」。由此可見,北宋人極富人道主義精神。這些北宋精英有意識地拒絕乘轎,來展示他們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當時的皇帝亦推崇這種高尚的做法,遂決定只有元老重臣們才享有乘轎的特權,或者那些患病無力騎馬之人才可以乘轎子。

後來,宋室南渡,可能獸力資源有限,尤其是馬匹數量少了,乘轎之風才漸漸盛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