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歷史長河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2022年05月05日 16:31 最後更新:17:17

北洋水師是大清帝國建立的現代化海軍,1880年代籌建,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省威海港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鉅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由於指揮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其管帶們對現代海戰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兼欠缺海戰經驗,導致這支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的現代化軍隊全軍覆滅。

北洋水師覆滅前夕,丁汝昌拒絕投降日軍而服鴉片自殺。兩年後同一天,一位穿著北洋水師軍服的美國人則以手槍飲彈自盡。這名美國人是一名海軍,他叫菲里奧·諾頓·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自盡前在遺書上寫道:「自己永遠屬於北洋水師。」從馬吉芬的說法來看,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水師,並非如普遍所說的那麼不堪一擊,海戰戰況其實非常激烈。

更多相片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北洋水師是大清帝國建立的現代化海軍,1880年代籌建,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省威海港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鉅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由於指揮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其管帶們對現代海戰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兼欠缺海戰經驗,導致這支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的現代化軍隊全軍覆滅。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華盛頓一個軍人家庭,父親諾頓·馬吉芬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上校。馬吉芬在17歲就成為一名海軍學員,在一家海軍學院學習。當時,美國的海軍力量不是很強大,規模也小。他於1884年畢業,但當時美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軍官職位予畢業生,所以,他拿了接近一年薪資的補償費後,回到家鄉。。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乘坐輪船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經過天津美國領事館的介紹下,向籌辦北洋水師的滿清大臣李鴻章求職。由於外國人來求職,對於清廷也算新鮮,李鴻章親自接待。馬吉芬通過考試後,清廷便邀請他擔任教席,在水師學堂教授。事實上,馬吉芬也十分爭氣,不少北洋軍官都師出於他。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在書信中更指:「中國人,他們對我非常好,這十年一直都很照顧我。假如,此刻我臨陣逃脫,拋棄我為之奉獻的水師,那麼,我就太可恥了。」據說,他還在信裡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中國駐三藩市總領事教他的。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由於指揮有度,又作戰英勇,受傷的馬吉芬獲上級嘉獎,但就未有再上戰場。不久,北洋水師全部葬送在日本人的手中,丁汝昌亦服毒自盡。由於丁汝昌是馬吉芬一直敬重的上級,噩耗傳到馬吉芬處後,他氣血上湧暈了。戰爭結束後,馬吉芬聽說朝廷要拿他問罪,想讓他這名美國人做代罪羔羊。他遂匆忙逃竄,離開了中國。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可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話,反而認為他的腦袋因為在戰爭中受傷而壞了,他說的都是瘋話。馬吉芬無論如何解說,都無法扭轉美國人的觀念,最終,喪失了全部信心的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馬吉芬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華盛頓一個軍人家庭,父親諾頓·馬吉芬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上校。馬吉芬在17歲就成為一名海軍學員,在一家海軍學院學習。當時,美國的海軍力量不是很強大,規模也小。他於1884年畢業,但當時美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軍官職位予畢業生,所以,他拿了接近一年薪資的補償費後,回到家鄉。。

但是,退役後馬吉芬並沒有很快找到工作,卻聽說遠東地區正在打仗,為了實現從小想參戰的願望,他決心到國外去闖一闖。對於一個在美國平靜的小鎮長大的年輕人來說,他做了一件非常冒險的事──與其荒廢學業,不如到中國黃龍旗下的部隊服役。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乘坐輪船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經過天津美國領事館的介紹下,向籌辦北洋水師的滿清大臣李鴻章求職。由於外國人來求職,對於清廷也算新鮮,李鴻章親自接待。馬吉芬通過考試後,清廷便邀請他擔任教席,在水師學堂教授。事實上,馬吉芬也十分爭氣,不少北洋軍官都師出於他。

作為一名軍校老師,馬吉芬脾氣很好,教學也一絲不苟,十年間名聲非常好。甲午之戰爆發時,馬吉芬本打算回美國老家休息,卻因此而取消了這個原訂計劃,他給母親寫信道:「因為中日戰爭的爆發,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面了。可是,我不能逃避,我要留在我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後。」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在書信中更指:「中國人,他們對我非常好,這十年一直都很照顧我。假如,此刻我臨陣逃脫,拋棄我為之奉獻的水師,那麼,我就太可恥了。」據說,他還在信裡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中國駐三藩市總領事教他的。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馬吉芬擔任北洋艦隊鎮遠號副艦長。作為隊伍的中堅,他帶領著軍艦衝在最前線。黃海戰役中,日本放出一列縱隊,不斷用炮火攻擊鎮遠號。艦長受傷沒法指揮,馬吉芬見狀,立刻接下了重任。

馬吉芬命令士兵用炮火猛攻敵方旗艦。可是對方船速較高,負隅頑抗沒發揮太大作用,很快,鎮遠號就被三艘日本戰艦團團圍住,在對方一輪密集炮彈攻擊下,馬吉芬多處受了傷,其中一處還在頭上,眼睛差點也看不見。在戰事結束後,他頭上還纏著紗布,在相機面前留下珍貴影像。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由於指揮有度,又作戰英勇,受傷的馬吉芬獲上級嘉獎,但就未有再上戰場。不久,北洋水師全部葬送在日本人的手中,丁汝昌亦服毒自盡。由於丁汝昌是馬吉芬一直敬重的上級,噩耗傳到馬吉芬處後,他氣血上湧暈了。戰爭結束後,馬吉芬聽說朝廷要拿他問罪,想讓他這名美國人做代罪羔羊。他遂匆忙逃竄,離開了中國。

當時,西方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之所以輸給日本是因為愚昧和怯懦,不如日本軍人英勇。馬吉芬自然心有不服,回美國後,就一直以見證大戰者的身份,致力向大眾講北洋水師如何英勇奮戰,還不顧自己傷口還沒有完全癒合。作為一名在中國水師就職過的人,他認為:「自己有必要,也有責任讓各國人民都知道,中國人當時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場殘酷的戰場,應冷靜而客觀地分析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可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話,反而認為他的腦袋因為在戰爭中受傷而壞了,他說的都是瘋話。馬吉芬無論如何解說,都無法扭轉美國人的觀念,最終,喪失了全部信心的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1897年2月12日,在丁汝昌的兩周年死祭日,馬吉芬穿上之前穿過、飽歷戰火的軍服,用一把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性命。兩年前,他的長官和戰友們都去了地府,如今也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去了。在遺囑中,馬吉芬要求:「在自己的棺材上蓋著中國的黃龍旗。」這支旗曾在馬吉芬與日本激戰的鎮遠艦上飄揚過,是他專門從中國帶回家鄉的。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馬吉芬的墓誌銘上刻著:「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獻給了另一面國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一顆破碎的和懺悔的心靈,哦,主啊,希望不要輕視我。」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