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史空穿梭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2022年05月12日 20:00 最後更新:20:28

這個成語典故有多個出處,其中之一來自《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西漢前期,儒學並不被朝廷所重視。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決定尊崇儒術,把道、名、法、墨、陰陽五行各家統一融於儒家中。為此,漢武帝採用策問(考試)的方法錄用人才。在對策中,董仲舒對儒學講得頭頭是道,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董仲舒畫像。(網上圖片)

董仲舒畫像。(網上圖片)

董仲舒說:「出台一項法例,就會有奸佞之徒鑽空子;頒布一條法令,也會有狡詐之徒拒不服從。其結果,頒布各項法例、命令倒成了壞事,如同往沸騰的水裡再加開水,抱起柴禾去救熊熊之火,法律和政令越來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他繼續分析道:「漢朝奪得天下以來,常想把天下治理好,而至今治理不好,究其原因,就在於應當重新改變政策而沒有改變。古人曾經說:『站在河邊欣羡美味的魚,不如回家編織漁網。』至今,漢朝掌權者希望把天下治理好的願望已經有70多年了,不如安靜下來,重新修改政策。重訂政策就可以治理好;治理好了,就可以逐漸消除災禍,迎來福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董仲舒在這段話中引用了「臨淵羨魚」這一句,其寓意就是,魚兒在水裡待得好好的,是不會自己跳到你的懷裡的,與其對著深潭的魚兒發呆或欣羨,幻想著如何把魚兒弄到手,還不如先退到一邊,踏踏實實地去織好一張漁網。有了捕魚的工具,才會有抓住魚的那一天。

在這裡,「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從虛幻的空想中解脫出來,不要做口頭革命家,而要做行動的巨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臨淵羡魚」原義是面對著深淵,希望得到魚。後比喻有慾望想得到某種東西,卻沒有實際行動,仍無濟於事。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