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兼收博採事半功倍 「沐猴而冠」豈能得人心!

史空穿梭

兼收博採事半功倍    「沐猴而冠」豈能得人心!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兼收博採事半功倍 「沐猴而冠」豈能得人心!

2022年05月10日 20:00 最後更新:05月11日 09:25

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之《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秦朝末期,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天下大亂。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便約定: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暴政,誰就做關中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項羽本人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他領導的起義軍實力最強。但是,項羽比較剛愎自用,愛獨斷專行,不喜歡聽別人的逆耳忠言。

在戰爭進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三世子嬰,滅了秦朝。但劉邦清楚,憑自己的實力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咸陽,等待日後時機,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行軍路線安排不好,總和秦軍正面衝突,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率領大隊人馬到處衝撞殺戮,殺了秦三世子嬰,更火燒秦宮,以示威風。

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裡建都,這樣有利於奠定霸業。」

項羽聽完後有點心動,但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便懷念起故鄉來。他對勸說者說:「人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如今是甚麼樣子。否則,就好像是穿著錦繡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衣服再漂亮,也沒人看得見,有甚麼用呢!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他以前不相信,現在才知,此言不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沐猴而冠」據此而來,本指獼猴戴著帽子,裝扮成人的模樣;後比喻有些人徒有其表或地位,並無真本領,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