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陳獨秀逝世80周年 雖受爭議卻不失人格 歷史地位獲肯定

歷史長河

陳獨秀逝世80周年  雖受爭議卻不失人格  歷史地位獲肯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陳獨秀逝世80周年 雖受爭議卻不失人格 歷史地位獲肯定

2022年05月27日 11:34 最後更新:05月28日 13:14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一部43集的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廣受歡迎並掀起熱話,令內地年輕一代乃至海外華人認識這位被中共忽視多年的黨的主要始創人,也喚起中、老年人對這位百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重新認識。不過,該劇呈現的時代背景放在民國初期、中共1921年成立前的六年,這是陳獨秀人生中最閃亮的時期。

無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還是中共黨史上,陳獨秀都是一位舉足輕重而又備受爭議的人物,且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其逝世80周年的今日,隨著獲官方肯定的《覺醒年代》的播映,他應有的歷史地位也得到恢復並獲得肯定。

更多相片
內地知名演員于和偉多次飾演陳獨秀,圖為他在《覺醒年代》中的陳獨秀造型。(《覺醒年代》劇照)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一部43集的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廣受歡迎並掀起熱話,令內地年輕一代乃至海外華人認識這位被中共忽視多年的黨的主要始創人,也喚起中、老年人對這位百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重新認識。不過,該劇呈現的時代背景放在民國初期、中共1921年成立前的六年,這是陳獨秀人生中最閃亮的時期。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及其前稱《青年雜誌》創刊號。(網上圖片)

陳獨秀的一生,他的政治命運就像他的思想變化般,曲折、坎坷又不無精采、動人。他以前瞻性的眼光,創辦《新青年》雜誌,並以此為輿論陣地,一方面以辛辣的筆觸批判落後、腐朽的舊觀念,另方面以開放的胸襟引進新思潮,尤其是對「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引介,並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擔起大旗手,推動民智開發,啟蒙年輕人,自己也在探索各種主義中找到新方向,和李大釗譜寫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佳話。

青年陳獨秀在街頭。(網上圖片)

1879年出生在安徽懷寧的陳獨秀,17歲考中秀才,後去日本留學,受到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回國後,曾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當時,面對著中國對來自西方挑戰的一次次失敗,一些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份子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陳獨秀就是代表之一。

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左)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到北大任職。(網上圖片)

由於《新青年》影響力日增,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三顧茅廬,聘請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教授文學,他遂將《新青年》由上海遷到北京,並繼續在北大宣傳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由他帶動的「新文化運動」衝擊了中國傳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標準,否定了傳統上中國人的信仰,並且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使中國傳統文化第一次遭到了徹底的否定。

陳獨秀和李大釗合創的《每週評論》。(網上圖片)

其後,隨著運動的深入和時局的變化,他又與李大釗合創《每週評論》,文章主題也從在文化上的探討,擴闊到針砭時弊,在五四運動中,各人更從編輯部走上街頭,走入群眾中,從校園演說到派發傳單,以身作則地參與對社會的改造之中。陳獨秀也因此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進出,並在監獄中進一步思考中國未來之路,醞釀成立政黨。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兩位主角:陳獨秀(左)和李大釗。(網上圖片)

然而,這位黨的主要始創人兼領袖卻因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做出多項決策被認定「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導致黨內損失慘重,他在中共「五大」獲選連任總書記不久,中共中央1927年8月7日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在他不獲邀出席之下,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兩年後,又因參加「托派」活動,並發表了一些跟黨中央和共產國際不同意見的言論,而遭到開除黨籍的嚴厲處分。

陳獨秀(左)和胡適政見不同,卻友情深厚,始終惺惺相惜。(網上圖片)

其實,對陳獨秀所犯的「錯誤」及對他的處理方法在中共內部長期存在爭議。1929年11月15日,陳獨秀被開除黨籍時,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共產國際於1930年2月8日致電中共中央,說給陳獨秀一次去莫斯科「申訴」的機會,但遭到他拒絕。

陳獨秀兩位成為烈士的兒子陳延年(左)和陳喬年。(網上圖片)

寫陳獨秀,不得不提他的兩位烈士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在被史學家認可符合歷史脈絡的《覺醒年代》中,對他父子仨都有生動的描寫。由於陳獨秀長期在外,不顧家庭,更跟元配的妹妹高君曼私奔,導致元配生的兩個兒子對其不滿,不但不肯叫他「父親」,更故意跟「陳獨秀同志」唱反調和捉弄他。

內地知名演員于和偉多次飾演陳獨秀,圖為他在《覺醒年代》中的陳獨秀造型。(《覺醒年代》劇照)

內地知名演員于和偉多次飾演陳獨秀,圖為他在《覺醒年代》中的陳獨秀造型。(《覺醒年代》劇照)

陳獨秀的一生,他的政治命運就像他的思想變化般,曲折、坎坷又不無精采、動人。他以前瞻性的眼光,創辦《新青年》雜誌,並以此為輿論陣地,一方面以辛辣的筆觸批判落後、腐朽的舊觀念,另方面以開放的胸襟引進新思潮,尤其是對「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引介,並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擔起大旗手,推動民智開發,啟蒙年輕人,自己也在探索各種主義中找到新方向,和李大釗譜寫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佳話。

然而,這位黨的主要始創人兼領袖卻被指在「大革命」時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而遭到撤職。兩年後,又因參加「托派」活動被開除黨籍,以致晚景淒涼。令人扼腕!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及其前稱《青年雜誌》創刊號。(網上圖片)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及其前稱《青年雜誌》創刊號。(網上圖片)

1879年出生在安徽懷寧的陳獨秀,17歲考中秀才,後去日本留學,受到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回國後,曾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當時,面對著中國對來自西方挑戰的一次次失敗,一些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份子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陳獨秀就是代表之一。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因名稱相撞,次年改為《新青年》),宣傳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批判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傳統道德,並提出東西方文化一個是舊的,一個是新的,應該用新的去改造舊的。《新青年》很快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影響了眾多的年輕人。

青年陳獨秀在街頭。(網上圖片)

青年陳獨秀在街頭。(網上圖片)

由於《新青年》影響力日增,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三顧茅廬,聘請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並教授文學,他遂將《新青年》由上海遷到北京,並繼續在北大宣傳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由他帶動的「新文化運動」衝擊了中國傳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標準,否定了傳統上中國人的信仰,並且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使中國傳統文化第一次遭到了徹底的否定。

1917至1919年這兩年,可以說是陳獨秀最光芒四射的階段,作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兼《新青年》創辦人,陳獨秀身邊凝聚了一群文科學者和文化人,包括李大釗、胡適、高一涵、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魯迅、周作人等,他們的著作也在該刊發表,令北大和《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左)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到北大任職。(網上圖片)

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左)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到北大任職。(網上圖片)

其後,隨著運動的深入和時局的變化,他又與李大釗合創《每週評論》,文章主題也從在文化上的探討,擴闊到針砭時弊,在五四運動中,各人更從編輯部走上街頭,走入群眾中,從校園演說到派發傳單,以身作則地參與對社會的改造之中。陳獨秀也因此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進出,並在監獄中進一步思考中國未來之路,醞釀成立政黨。

不過,雖然一手促成了黨的成立,但他和李大釗卻沒有出席中共第一届全國代表大會,他還是當選了首任總書記,並在之後的四届黨代會中連任,成為中共早期領袖核心。反映人們對其赤子之心的肯定和尊重。

陳獨秀和李大釗合創的《每週評論》。(網上圖片)

陳獨秀和李大釗合創的《每週評論》。(網上圖片)

然而,這位黨的主要始創人兼領袖卻因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做出多項決策被認定「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導致黨內損失慘重,他在中共「五大」獲選連任總書記不久,中共中央1927年8月7日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在他不獲邀出席之下,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兩年後,又因參加「托派」活動,並發表了一些跟黨中央和共產國際不同意見的言論,而遭到開除黨籍的嚴厲處分。

這也成為其革命生涯中的重大打擊和轉折點,然而,陳獨秀不像其學生兼後輩張國燾般,對黨不滿,就轉投敵方。他既不受國民黨政府的招安,也謝絕胡適等友人的金錢資助和赴美寫自傳的美意,以致晚景淒涼,於1942年5月27日,在重慶江津鬱鬱而逝。而這頂「右傾」帽子在其死後多年仍被戴著,令其早年的貢獻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評價。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兩位主角:陳獨秀(左)和李大釗。(網上圖片)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兩位主角:陳獨秀(左)和李大釗。(網上圖片)

其實,對陳獨秀所犯的「錯誤」及對他的處理方法在中共內部長期存在爭議。1929年11月15日,陳獨秀被開除黨籍時,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共產國際於1930年2月8日致電中共中央,說給陳獨秀一次去莫斯科「申訴」的機會,但遭到他拒絕。

其實,陳獨秀雖然接受共產國際的援助,但他一直想擺脫對方的支配,認為中國人的事應由自己作主的,他同時也多次提出中共黨員退出國民黨,但均遭到共產國際的否決。所以,他也陷於兩面為難的窘局。

1928年6月至7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此前周恩來和王若飛親訪陳獨秀,帶來共產國際邀請他出席「六大」的口信,惟陳獨秀反問「中國問題為什麼要到外國去討論」而拒絕出席。可見,將大革命的失敗責任全推到陳獨秀這位總書記頭上,有點不公道。但因為清高的他沒有去辯解,加上兩個兒子先後被殺害,他有點心灰意冷。「錯誤」就這樣錯下去了。

陳獨秀(左)和胡適政見不同,卻友情深厚,始終惺惺相惜。(網上圖片)

陳獨秀(左)和胡適政見不同,卻友情深厚,始終惺惺相惜。(網上圖片)

寫陳獨秀,不得不提他的兩位烈士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在被史學家認可符合歷史脈絡的《覺醒年代》中,對他父子仨都有生動的描寫。由於陳獨秀長期在外,不顧家庭,更跟元配的妹妹高君曼私奔,導致元配生的兩個兒子對其不滿,不但不肯叫他「父親」,更故意跟「陳獨秀同志」唱反調和捉弄他。

後來隨著相處久了,加上兒子們赴法勤工儉學後,認知有了變化,接受了新思潮,漸漸摒棄之前信奉的「無政府主義」,而走上父親信仰的道路,並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兩個兒子經莫斯科深造回國後,也積極投身革命,表現出色,在中共第五届全國代表大會上,三父子同時獲選為中央委員,成為一時佳話。

陳獨秀兩位成為烈士的兒子陳延年(左)和陳喬年。(網上圖片)

陳獨秀兩位成為烈士的兒子陳延年(左)和陳喬年。(網上圖片)

但遺憾而又諷刺的是,父子之間的間隙填補了,卻因為總書記父親在決策上的失誤,對國民黨右派的反動估計不足,防範性不够,間接導致長子陳延年被抓,最後在叛徒出賣下犧牲,自己也因此被迫下台。次子陳喬年也因為中共領袖身份,翌年遭到國民黨右派殺害。

兩個兒子都有乃父遺傳,面對酷刑,無懼無畏,從容就義。百年之後,重看這段歷史,以及時代背景,人們對陳獨秀當時的處境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對他及其家人對中共乃至對中國革命的付出予以充分肯定,總算為這位一心為國的革命者還以公道。

綜觀其一生,思想雖有起伏,言行或有偏激、偏差,卻始終沒違背愛國救國初心,作為一位革命者和文化啟蒙大師,陳獨秀兼具才情和識見,有傲氣,但更有骨氣。在潦倒的日子,既不背叛自己創立的政黨,個性耿直的他也始終保持文人的風骨和獨立的人格。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