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妙用「空城計」退敵 叔詹憑「楚幕有烏」破迷障

史空穿梭

妙用「空城計」退敵   叔詹憑「楚幕有烏」破迷障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妙用「空城計」退敵 叔詹憑「楚幕有烏」破迷障

2022年06月10日 20:30 最後更新:21:44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在公元前666年,楚國令尹子元領兵攻打鄭國。有人提議謝罪請降,也有人提出與齊國結盟應戰。就在雙方爭持不下之際,正卿叔詹站了出來,胸有成竹地提出了退敵之策。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網上圖片。

見他不理解,叔詹繼續解釋:「子元位高權重,戰敗如同恥辱。不但愧見息夫人,更難堵國人之口。因此,此戰他只許勝、不許敗的心態只會使他在用兵時謹慎多疑,所以我們只要抓緊這個心理,稍施誘敵之計,就能不戰而勝。」雖然鄭文公仍不太明白,但還是點頭應允。

網上圖片。

有見及此,子元也不敢輕舉妄動。在城外徘徊了好一陣後,便斷言城中埋伏已設,隱蔽之處人影攢動必是伏兵無疑。後來聽哨探報告,齊魯聯兵即將到達,他便害怕楚軍將腹背受敵,便萌生退意。於是立刻傳令各營,楚兵連夜撤退。但為了避免鄭國追兵,子元便留下軍幕,企圖迷惑敵軍。

鄭文公得知後,甚是震驚,激動問叔詹箇中原因。叔詹隨即回答說:「軍幕乃士卒所居之處,按理人潮湧動。可是剛剛楚軍帳幕上卻是群鴉盤旋,說明早已人去樓空。」鄭文公聽後自然更加佩服叔詹,除了重賞叔詹,更派人前去酬謝齊魯兩軍,告知他們楚國已撤的消息。

當鄭文公追問叔詹有關細節時,叔詹便徐徐分析:「子元此次出兵僅是為了討好息夫人,而他六百乘的軍隊更是彰顯著他志在必得的戰意。」聽後,鄭文公不禁搔了搔頭,沒得出個所以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見他不理解,叔詹繼續解釋:「子元位高權重,戰敗如同恥辱。不但愧見息夫人,更難堵國人之口。因此,此戰他只許勝、不許敗的心態只會使他在用兵時謹慎多疑,所以我們只要抓緊這個心理,稍施誘敵之計,就能不戰而勝。」雖然鄭文公仍不太明白,但還是點頭應允。

子元很快便攻進鄭國,一路上所向披靡,馬上便要直搗黃龍。可是先鋒鬬梧一接近內城,便驚得不敢挪前半步。只見城門大敞,卻不見一兵一卒。城中商旅如常,一點也沒有大戰前的恐懼和不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見及此,子元也不敢輕舉妄動。在城外徘徊了好一陣後,便斷言城中埋伏已設,隱蔽之處人影攢動必是伏兵無疑。後來聽哨探報告,齊魯聯兵即將到達,他便害怕楚軍將腹背受敵,便萌生退意。於是立刻傳令各營,楚兵連夜撤退。但為了避免鄭國追兵,子元便留下軍幕,企圖迷惑敵軍。

翌日,鄭文公迫不及待登上城樓,看看叔詹的「妙計」是否湊效。遠見楚國軍幕整齊如初,便以為楚軍沒有中計,一邊慌忙地下令眾人護送他前往桐丘避難,一邊責罵叔詹自作聰明。只見叔詹不慌不忙在城牆上觀察片刻後,便輕笑道:「楚軍早已退兵,在我們面前的只不過是空營一座,不必驚慌。」鄭文公半信半疑,馬上派人查看。果然,楚軍營中空無一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鄭文公得知後,甚是震驚,激動問叔詹箇中原因。叔詹隨即回答說:「軍幕乃士卒所居之處,按理人潮湧動。可是剛剛楚軍帳幕上卻是群鴉盤旋,說明早已人去樓空。」鄭文公聽後自然更加佩服叔詹,除了重賞叔詹,更派人前去酬謝齊魯兩軍,告知他們楚國已撤的消息。

「楚幕有烏」由此而來,本意指楚軍帳幕上落著烏鴉,說明指軍營中空虛無人。後來經常用來形容敵軍敗退或軍事力量空虛。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