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名鼎鼎的《史記》早期竟然無人問津?

歷史長河

大名鼎鼎的《史記》早期竟然無人問津?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大名鼎鼎的《史記》早期竟然無人問津?

2022年06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12:12

《史記》是中國史學界中長期備受重視的讀本,魯迅就曾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給予其極高的評價。後有梁啓超認為《史記》為中國通史之創始本,更讚揚司馬遷為「史界太祖」。然而,《史記》雖列「二十四史」之首,在兩漢期間地位不顯。即便魏晉南北朝有了史記學的建立,有出谷遷喬之感,但其位仍與《漢書》相距甚遠。

《漢書》(網上圖片)

《漢書》(網上圖片)

《史記》書成之時,流播概況十分受限。雖說並非束之高閣,朝廷對遷書的傳播仍是控制相當的嚴格,基本上只會在統治高層間流轉。因為當中不乏記載宮廷秘事,故流播概況受限。史載武帝閱到《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時,認為遷書對己刻意貶損,因而勃然大怒。不僅刊削簡上內容,連書簡也一併催毀。因此,曹魏時期《史記》中的兩篇本紀只有目錄,沒有具體文字。

不過這也不是說《太史公書》就是「禁書」,當初漢成帝劉驁與王鳳其實未曾直稱遷書為「禁書」,頂多以「不宜」說之。再論,即使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把《史記》的副本公佈於眾,亦未嘗獲罪。而褚少孫作為《史記》的研續者,在十餘年間不斷「往來長安中」,以求取遷書,也沒有受責,反而步步高升,甚至官至博士。在《漢書.敍傳》中,班固亦只說遷書在成帝時「不布」,即撒布未廣,難以獲取,卻未說明是被查禁的。

可是就算《史記》的發展在楊惲公佈於眾後,稍有起息,但哪怕有萌芽之勢,其流布冷清依然可。比方說直到東漢末年,為《史記》注書的僅有延篤《音義》與無名氏《音隱》兩家;相反《漢書》的注家多達二十二家。

最可惜的是,因為「獨尊儒術」的文化氛圍,《史記》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雖說西漢《史記》續補者眾,但除了褚少孫傾心研讀續作外,不乏其餘都是藉續《史記》以歌頌漢室之事,甚至漢儒為了「衛道」,而把《史記》視為「謗書」。比如揚雄就是最早評論者,常批史公乃「是非不頗繆於聖人」。雖然東漢學者大多認為《太史公》違戾《五經》,但儒仕們也沒有全盤否定《史記》。譬如文學家劉向嘗向遷書表達極高贊揚,更稱「遷有良史之材」,以及君主王莽也曾對《史記》給予褒揚。只不過比起前者的真心讚揚,後者更多像是以遷書作為攻擊漢朝的武器,以鞏固自屈新朝政權的權威。簡而言之,《史記》在兩漢間沒有被真正認可是基於社會環境中的政治意識,而時人對於司馬遷的考證工作,文辭鋪排,或是選材實錄都是抱有相對的肯定,只是當時對其持有貶損態度乃為一種政治正確。

王莽(網上圖片)

王莽(網上圖片)

後來在唐代,《史記》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而宋人王應麟稱之為「史記學」。若是要談及史記學的奠基期,則要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恰逢在這個史記學之泉頭的朝代,《史記》與《漢書》在地位上有着諸多衝撞。

魏晉時期,經學衰微,連帶《漢書》也不復獨尊之位。就客觀環境而言,《史記》流傳的最大障礙終被清除。儒學的衰落使學術能跳出往昔思維的束縛,以致文學、玄學、藝術等都得以發展,尤其是史學能夠獨立於經學。同時,亦因為南北朝政權嬗遞頻仍,當權者在世變與憂患的影響下都紛紛以史為鏡,希望藉着「見盛觀衰,原始察終」的《史記》能夠延長國祚。因此,此時的《史記》漸漸能與《漢書》平起平坐。大有晉人傅玄、張輔在評班馬優劣時,直言班書不如遷書。宏觀來看,裴駰的《史記集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正是象徵着史記學的發展高峰。

《史記三家注》(網上圖片)

《史記三家注》(網上圖片)

《史記》就如古老的希臘藝術與史詩般,雖有瑕,卻不掩瑜。它的古朴之美雖在早年間未受重視,但橫觀整個中國史學上則占據了不個撼動的地位。朝代的各異,促使審美的不一,但不可否定的是《史記》身上的閃光點並不因時間流逝而消失,反在中國歷史上烙下深痕。

史記《網上圖片》

史記《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