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歷史長河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2022年06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14:52

古氏宗祠——中區縱隊成立暨珠江縱隊司令部活動舊址,位於中山市五桂山區南橋村檳榔山14號,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這裡也是中山人民抗日鬥爭展覽館。

古氏宗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古氏宗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珠江三角洲敵後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1943年,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中區縱隊司令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曾先後在古氏宗祠開展革命活動。1944年10月1日,中區縱隊在此宣布成立。解放戰爭時期,古氏宗祠仍為五桂山區人民開展對敵鬥爭的駐地。

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戰略轉移至順德和中山地區後,成立順德抗日游擊隊、中山人民抗日游擊隊,加上逐步改編的廣州市區游擊第二支隊部分隊伍是珠江縱隊的前身。在抗日游擊戰爭中,這支部隊由幾十人發展至近3000人,成為華南敵後抗戰的一股重要力量。1944年10月1日,南番中順游擊區在此召開「珠江地區游擊幹部和中山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大會」,宣布中區縱隊成立。1945年1月15日,經中共中央批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中山公開宣布成立,司令員林鏘雲,政委梁嘉,副司令員謝斌,參謀長周伯明,政治部主任劉向東。珠江縱隊下轄2個支隊和1個獨立大隊。後經過不斷發展,已經有3000多人,民兵5000多人,實力大大增強。

珠江縱隊

珠江縱隊

珠江縱隊在挺進西江之際,遭遇日偽軍共7000餘人,這支由駐廣州日偽軍第四十三師、偽護沙總隊、番禺縣偽警察隊組成的隊伍從3月31日起開始對禺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萬人掃蕩」。珠江縱隊第二支隊在民兵配合下,採取伏擊戰、「麻雀戰」等方式打擊日偽軍。這場反「掃蕩」戰鬥持續了20多天,殲滅日偽軍130多人,第二支隊犧牲6人,民兵犧牲60多人,最終取得了反「掃蕩」戰鬥的勝利。

在珠江縱隊挺進西江之時,日軍1000多人、偽軍第四十二師2000多人和「曲線救國軍」1000多人,兵分六路向五桂山根據地進攻,駐成家、坦洲的日偽軍3000多人向鳳凰山地區進攻。珠江縱隊第一支隊在周伯明領導下,採取靈活戰術與日偽軍進行周旋,共斃傷日偽軍90餘人,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之後,由於五桂山根據地條件日益嚴峻,周伯明帶領珠江縱隊第一支隊轉移到東江地區,後來編入東江縱隊,繼續執行挺進粵北的任務。

珠江縱隊及其前身在遠離黨中央,孤懸敵後的情況下,堅決執行黨的指示,堅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前期戰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水網地帶,後期擴展至粵中、西江和粵北地區,這支隊伍堅持7年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對敵作戰200多次,殲敵3300餘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及軍用物資,為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貢獻。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是清道光年間該村鄉紳古騰芳兄弟捐資興建的,為古姓族人祠堂。1883年重修。建築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進,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平方米。1980年,中山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古氏宗祠進行修繕。2002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修繕,並在祠堂旁邊建起近600平方米的停車場。目前保存狀況良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