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歷史長河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2022年07月15日 16:17 最後更新:07月18日 14:47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因此據此推算,茶在史前就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當初,茶是作為藥用的功能被人們利用的,如《神農本草》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大多數學者認為「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最早由宋代的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提出「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宋)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後明代王像晉在《群芳譜》(全名《二如亭群芳譜》)再次指出「茶……興於唐,盛於宋,始為世重矣」。之後「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就廣為流傳。

更多相片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因此據此推算,茶在史前就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當初,茶是作為藥用的功能被人們利用的,如《神農本草》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在點茶、鬥茶這些茶娛樂文化興起之前,茶因為對人腦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所以就廣受巴蜀地區的人們喜愛。到了三國,茶的飲用在三國時期還主要流行於宮廷和望族之家,不過可以留意到以茶待客一事開始慢慢融入了社交禮儀規範中,比如就有相關文字記載:「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提到以茶倡儉樸之人,就不得不提及陸納和桓溫的故事。《晉書中興》中就有一記載,當時陸納以示儉樸,準備用茶果招待衛將軍,卻沒來到其侄子卻擺出珍諾美味出來,反而損害了他的名譽,可見「茶」與「珍餞」、「廉」與「奢」之對比;而桓溫則常「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己」,以簡樸示人。

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養分,其內涵也日益豐滿起來。到了宋朝,不僅有茶藝、茶具文化,就連名茶的數量也達到了200多種。雖說宋化之前,百姓也有飲茶的習慣,但社會飲茶習俗的形成還是主要倚賴於文人和道士的提倡。而到了宋代,飲茶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專好,真正成為了「富貴貧賤靡不用」之物。吳自牧在《夢梁錄》就說過「人家每日不可網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見得茶已經成為了日常必需品。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由於百姓飲茶風氣盛,坊間也首次出現茶館。在京城卞梁,以及南宋京城臨安等繁華之地,茶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這些茶坊不僅是為上流社會服務,亦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當時有被稱為「市頭」的茶館,就是專為當時做工的苦力、傭人開設的,也有一些專門為了解決鄰里之間、行業之間的糾紛而設立的「人情茶坊」。這些都標志着飲茶風俗已經與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儘管後來由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茶文化在達到頂峰之後便日趨式微,但在改革開放之後,茶文化又再度恢復了生機與活力,甚至可以透過影視劇在當代社會中以強勢的姿態映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在點茶、鬥茶這些茶娛樂文化興起之前,茶因為對人腦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所以就廣受巴蜀地區的人們喜愛。到了三國,茶的飲用在三國時期還主要流行於宮廷和望族之家,不過可以留意到以茶待客一事開始慢慢融入了社交禮儀規範中,比如就有相關文字記載:「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茶便在民間普及起來,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正因為茶文化流行於社會各階層,所以在東晉這以誇豪鬥富為美社會上顯得格格不入。一些有識之士因為看不慣社會這股奢靡之風,便提出「養廉」的問題,而茶因其清淡、雅麗的特質成為了他們標榜儉樸的一種標志。從這時開始,茶葉就是這樣,首次被人的賦予予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文化內涵。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提到以茶倡儉樸之人,就不得不提及陸納和桓溫的故事。《晉書中興》中就有一記載,當時陸納以示儉樸,準備用茶果招待衛將軍,卻沒來到其侄子卻擺出珍諾美味出來,反而損害了他的名譽,可見「茶」與「珍餞」、「廉」與「奢」之對比;而桓溫則常「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己」,以簡樸示人。

除了要以茶抗奢外,茶文化在這時能被人的賦予予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文化內涵還得歸咎於當時文人崇尚清談的文化氛圍。南北朝天下騷亂,每朝國祚亦相當短促,以至於文人們無以匡世,只能清談論政。所謂的「清談」,就是文人們圍一起,以茶助興,共同辯析名理,亦即是我們熟悉的「坐而論道」。茶能使思維保持長時間的活躍,所以清談家都喜歡茶助談興,「以茶相伴」慢慢就成為了約定俗成之事。在《世說新語》中就有談到清談家王檬好飲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而當文人道士與茶結緣之時,就是茶由日常飲料轉變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載體之時。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養分,其內涵也日益豐滿起來。到了宋朝,不僅有茶藝、茶具文化,就連名茶的數量也達到了200多種。雖說宋化之前,百姓也有飲茶的習慣,但社會飲茶習俗的形成還是主要倚賴於文人和道士的提倡。而到了宋代,飲茶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專好,真正成為了「富貴貧賤靡不用」之物。吳自牧在《夢梁錄》就說過「人家每日不可網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見得茶已經成為了日常必需品。

由於百姓飲茶風氣盛,坊間也首次出現茶館。在京城卞梁,以及南宋京城臨安等繁華之地,茶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這些茶坊不僅是為上流社會服務,亦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當時有被稱為「市頭」的茶館,就是專為當時做工的苦力、傭人開設的,也有一些專門為了解決鄰里之間、行業之間的糾紛而設立的「人情茶坊」。這些都標志着飲茶風俗已經與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儘管後來由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茶文化在達到頂峰之後便日趨式微,但在改革開放之後,茶文化又再度恢復了生機與活力,甚至可以透過影視劇在當代社會中以強勢的姿態映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