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歷史長河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2022年07月21日 15:30 最後更新:20:49

程朱理學,又稱為性理學,是在宋朝以後由程頤、朱熹等人所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當時,世人認為在這萬物紛擾交錯的世界中,如果人們無法收斂私慾,就會被本能所控制,從而失去「自理」的能力及偏離了天道。因此,為了人能依乎天理、社會可以依「禮」而行,朱熹以「存天理,滅人慾」作為他重要的學術觀點。換句話說,即是要革除私慾、淫慾等貪慾。可以說,往後「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等賢媛淑女標準都是從這發展而來。

然而,這樣神聖不可侵犯,甚至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的禁慾主義其實是很難長存。更何況明末世間動蕩,有不少人在這風雨欲來之際向這樣的「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比如有「溫陵先師」之稱的李贄,他因受理學迫害,而入獄後自刎。生前,他便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嘗試破除當時那「吃人的禮教」。

除了李贄,當時以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為題的世情小說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而當中最為矚目的可以說是由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牡丹亭》能夠一越眾多作品在昆曲舞台上大放異彩,甚至連其劇本都能被人摩挲賞鑒,是因為湯顯祖是第一人敢於以「至情」作為作品主題,而「至情」這一思潮除了影響一眾文人,更是在閨婦中引起極大回響。

2018年,在陝西大劇院上演的《牡丹亭》的劇照(網上圖片)

2018年,在陝西大劇院上演的《牡丹亭》的劇照(網上圖片)

那麼到底甚麼是「至情」?普通的愛慕可以算作「至情」嗎?不行。在湯顯祖眼中,至死不悔、生死難阻的才算是情之至。譬如知文達禮的杜麗娘因無端而發的情,衝破禮教的束縛,為柳夢梅死而復生才是「至情」代表。當然如果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杜麗娘和柳夢梅這段曠世奇戀跟本不可能問世,所以湯顯祖的「至情」在男主角柳夢梅身上也可以覓得其跡。雖說柳夢梅對杜麗娘的痴戀只是一時的見色起意,但不可否認他的一見鍾情是經得起考驗的。面對「饒有風情」的韶陽小姑,柳夢梅仍坐懷不亂。戰亂之際,柳夢梅一介文弱書生,因為要幫助死去的杜麗娘尋父,義無反顧到前線去。哪怕杜寶把他誤認為棍徒,甚至決意判斬他這個劫坟賊時,他都毫不露怯,還句句還擊。正是因為他那婚走臨安,一心追尋着麗娘的魄力,以及他信守着「必定為妻」這份承諾時的擔當使他一度成為明代女性的夢中情郎。在《吳吳三婦合評牡丹亭》評點本中,作者們就視情深意重的柳夢梅為男子典範。

杜麗娘還魂後,兩人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網上圖片)

杜麗娘還魂後,兩人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網上圖片)

明代的「至情」觀除了談及情竇初開的愛慾外,亦有涉及情慾初嘗的肉慾和可望不可即的權慾。麗娘在花園尋春後,因為在夢到男女翻雲覆雨之事,而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情慾之妙;另一方面,寒門書生柳夢梅因為上京赴考,而陷入了窮困潦倒的窘態。因為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在夢中滋生了蟾宫折桂之念,所以柳夢梅把麗娘幻想成夢中仙子,放蕩留連而不自知。權慾、愛慾、性慾,三者正是明朝禮教中的禁區。《牡丹亭》能橫空出世,大放異彩就代表時人不會因為因慾成夢而感到可恥。雖說大有封建衛道者因為麗娘在夢中浮想翩翩而斥她「淫奔」,但仍有很多人視她這種反壓抑為思想解放。

蟾宫折桂,即男子希望自己科舉及第,過上夫榮妻貴的生活(網上圖片)

蟾宫折桂,即男子希望自己科舉及第,過上夫榮妻貴的生活(網上圖片)

儘管至情觀並不等同當今的個性解放,因為不少點評者還是認為兩人幽會為無媒之合,有違禮教,但至少時人已經可以大方接受這種「色飛意奪」的幽歡場境,至少說明他們可以好好區分慾望的正當性和放縱。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